廟街 (香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廟街位於香港九龍油麻地,是香港一條富有特色的街道。街道南北走向,連接文明里及佐敦道。很多電影都曾以該條街道取景。廟街以售賣平價貨的夜市而聞名,被喻為香港的平民夜總會。
目录 |
[编辑] 名稱由來
清朝時期,廟街的中段建有一座天后廟,即油麻地天后廟,廟街因而得名。另一方面,由於廟街的性質與旺角的女人街相似,而到訪的人則以男性為主,故亦有男人街的稱號。香港年輕一輩,多以「老廟」作為廟街的俗稱。
[编辑] 歷史
廟街早於1887年的九龍地圖上已有紀錄。當時廟街分為兩段,以油麻地天后廟為界,以北一段被稱為「廟北街」,以南一段則稱為「廟南街」。由1920年代開始,天后廟對出的廣場(俗稱「榕樹頭」),開始發展成大笪地式的休憩場地,帶動了廟街附近不少販賣雜物及小食攤檔的存在。廣場對出一帶的街道眾坊街(英文為 PUBLIC SQUARE 以前曾譯為「公眾四方街」),也是由這個廣場得名的。
1968年,香港政府擬在天后廟的廣場的附近興建梁顯利社區服務中心,引起該處經營的200多個流動小販對搬遷安排的不滿。在油麻地街坊會及香港警方協調後,政府決定在廟街及上海街近榕樹頭一帶劃出面積3呎乖4呎的攤位作安置之用,但須經過抽籤分配。
1975年3月,當時的香港市政局在廟街劃出「小販認可區」,使廟街原有的小販得到有系統的管理。廟街的小販認可區包括文明里至眾坊街一段,以及甘肅街至南京街一段,共有近600多個劃定位置供小販擺賣。攤位本來在傍晚開始營業,1998年中部份的營業時間更改由中午開始。
[编辑] 特色
每日的傍晚時份開始,廟街路邊的攤檔便會開始營業。那些攤檔售賣的物品相當多元化,包括男性服裝、手工藝品、茶具、玉器、古董,甚至廉價電子產品都有。而在天后廟附近亦有不少算命和睇相的攤檔,更會有粵劇表演。早年又有一些武師在此表演賣藝及賣藥。
除此之外,廟街也有很多售賣特色小食的攤檔,例如海鮮、煲仔飯及各類麵食等等。價錢不貴之餘,水準也相當不錯,亦深受當地居民甚至外地遊客的歡迎。
廟街亦開設有一些麻雀館,部份已有數十年歷史,甚有傳統文化特色,光顧多屬老一輩人士。
[编辑] 對媒體的影響
廟街在不少香港電影和一些有香港作為場景的外地電影均會出現,通常被描寫成為一個龍蛇混雜、充滿罪案的地方。此外,無綫電視的電視劇集《廟街·媽·兄弟》,也以該條街道作為故事場景。
香港有一些歌手在廟街特別受歡迎,其中包括尹光和夏金城。他們唱作了廟街的地道文化和庶民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