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安之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弘安之役,是第二次元军侵日战争,發生於日本后字多天皇弘安四年、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當時日本天皇的年號為「弘安」,稱「弘安之役」。此役元軍再度以失敗收場。
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征日本文永之役失敗后,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再次發兵兩路,一路由忻都、洪荼丘率領四萬作戰部隊,戰船九百艘,從朝鮮出發;一路由范文虎率領十萬江南屯田部隊,戰船三千五百艘,從从庆元(今浙江宁波市)出發。總計蒙古人4.5萬,高麗人5萬,漢人約10萬。兩軍約定於6月會合,作戰部隊主管作戰,屯田部隊在被佔領區屯田,生產米糧,以為長久之計。
這次日本幕府方面有充分的準備,改進了他們的弓箭,與蒙古強弓不相上下。由於時宗在日本沿岸所有重要地區都建起了石牆(石堤),這時起了重大防衛作用,在元軍的戰艦在到達日本近海時,竟找不到登陸的地點。在停泊於海上的一個月裡,元軍艦艇進行的幾次強行登陸作戰均告失敗,並且一直遭到河野通直(河野黨)等人的襲擾,直到七月初,南北兩軍在九州外海會合。元軍開始登陸作戰,這次遠征軍遇到了更頑強更有效的抵抗,日軍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高麗軍統帥洪茶丘被俘殺,許多蒙古軍將領相繼陣亡,戰鬥又持續了一個多月,元軍的損失慘重,依然不能突破石牆。
八月一日(7月30日),元軍再次遭到颱風的襲擊,風暴持續四天,軍鑑大部分沉沒,范文虎落水被张禧救起,范文虎贪生怕死,立刻班师。平户岛尚有被救起士卒四千人无船可乘,张禧將船上的七十五匹战马弃于岛上,载四千士卒回国。被遗弃在日本九龍山的海灘上的元军尚有三万余人,日本發動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一處名為八角島的狹窄地區,大部分戰死,數万士兵被俘後慘遭殺害,少数南人被留作奴隶。生還者不到十分之一。有3名士兵拼湊小船,逃回中國。通過這3名士兵,忽必烈知道真相後大怒,將范文虎斬首。兩次出師失利,並未使忽必烈放棄征服日本的計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年,忽必烈下令重建攻日大軍,建造船隻,蒐集糧草,准备第三次征日。此舉引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迫使其暫緩造船事宜。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忽必烈逝世,征日计划随之中止。
元軍入侵也使得幕府找到了繼續統治國家的藉口而不是將權力交給天皇。他們之後一段時間繼續加強九州的防務,那裡的許多軍事設施很多年後還有效。由於戰後受貨幣經濟影響,幕府無法恩賞抗元官兵,加劇了國內矛盾。1333年,鎌倉幕府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