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至明朝,由王陽明首度提出「心學」兩字,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目录 |
[编辑] 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是儒家学者陆九渊、王阳明等一脉发展出来的心学的简称,或直接称“心学”;或有专门称某为哲学家的心学,如王守仁的“阳明心学”。陆王心学一般认为肇始于陆九渊的学说,由王守仁集大成。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一称,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一称,客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主张:
陆解说“宇宙”二字为:“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陆“主张‘吾心即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 “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参见新华网江西频道陆九渊简介相关内容)
王守仁主张:
阳明心学主要主张由王守仁于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而得。
[编辑] 王门左派
王艮的主张:
李贽的主张:
[编辑] 日本心学
日本阳明心学
石田心学
[编辑] 近当代心学
贺麟的“新心学”:
由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贺麟于20世纪40年代建立,贺麟因此也成为中国近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贺麟的“新心学”,是对中西文化的融通,是中国的陆王心学与西方的新黑格尔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贺麟新心学思想体系的特点之一就是调解两个对立面,使之融和合一。新黑格尔主义以主观唯心主义来代替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以形而上学来修正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的论述,知行合一新论与直觉论,‘心即理’的唯心论,构成了他哲学思想的主要部分。”(参见“唐学网”贺麟简介相关内容)
代表贺麟新心学的著作有《文化与人生》、《近代唯心论简释》等。
陳復的“盘古心学”:
心學最不同於其他儒學者,在於其強調生命活潑的靈明體驗,因此民國時期陳復開始提出「心靈儒學」做出註解。儒家的學脈自清末已經全然中斷,西學東漸的過程裡,中國的聖人學問開始「哲學化」,而有新儒家的誕生。不過回歸成聖的本來面目,這纔是儒家能對混亂的世局與世人能張開的貢獻。因此,陳復重新提倡心學,並書寫《盤古心經》,繼承陽明學的道統,再開「盤古心學」,創辦書院講學,教育弟子,並組織「新人道協會」,從事外王事業的奮勉,這使得心學開始有新的動能,這種心學包容儒釋道傳統三教思想,兼融新世紀思潮與印度瑪家哲學,創造出極其特殊而新穎的儒學面目,目前正在台灣發展中。
盤古心學的特徵:
陳復的盤古心學,其思想要點在於對「內聖外王」的路徑有清晰詮釋。他提出內聖很具體的工夫論,譬如觀念工夫與實踐工夫的操作,其中對靜坐的開發,如情境靜坐的提出,對開發人腦想像與創意極具效能,尤其是「儒家盡性六課」,更被越來越多人視作循序漸進練習靜坐,由此而能獲得證道的科學性辦法,這使得儒家的信奉者因此正在逐漸增加,大有數十年來前賢深望「文化復興」的活絡景象。然而陳復的「重開天地」的氣魄,使其思想已經不只是在恢復古學而已,其實用性與關懷面已經擴展至整體人類的前景。針對外王層面,陳復提倡「覺知政體」,倡議建立「道國」,藉此還原「中國」存在的本意,他按陰陽五行哲學重新推演出一套新的政治理論與制度,譬如士人公民與國人公民作為國家組成的陰陽元素,而由覺知院(水)、典範院(金)、培英院(木)、境護院(土)與整合院(火)做為五行相生與相剋的新政體,使得其盤古心學成為一套闡發如何由內聖而後外王的完整生命哲學。
陳復生平:
字正凡,道號盤古子,印度聖人阿南達慕提致贈靈性尊號「至上意識大師」(Pandita Cintamani)。西元一九七二年(民國六十一年)生於台北市,祖籍福建省南平市。繼承陽明心學,闡發盤古心學,創辦書院講學,影響學術與民間,屬於當前儒學復興浪潮的一位指標性人物。
著有《狂飆的思想》(聯經)、《申子的思想》(唐山)、《慎子的思想》(唐山)、《生命的學問:陳復心學書札》(唐山)、《大道的眼淚:心學工夫論》(洪葉)與《心靈的學校:書院精神與中華文化》(洪葉)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