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來遺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惠來遺址位於台中市七期重劃區,最早於台中市西屯區惠來路與市政路交叉口附近的惠來停車場基地發現,因此命名為「惠來遺址」。該遺址最早的文化層可推到史前繩紋時代,是台灣中部地區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目前該遺址仍未大規模挖掘,已知的分布範圍至少在15萬平方公尺以上。
目录 |
[编辑] 發現者
惠來遺址是東海大學生物系學生陳聖明在無意中發現的,西元2002年5月陳聖明在惠來停車場基地撿到一塊破陶片,交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主任何傳坤鑑定,證實是史前繩紋陶。之後陳聖明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屈惠麗、劉克竑二人到惠來停車場探勘,發現史前繩紋陶文化層,這才確定了惠來遺址的存在。
[编辑] 遺址特色
惠來遺址目前已出土的古物來自三個文化層,分別為番仔園文化層、營埔文化層以及牛罵頭文化層,分布的年代約距今兩千一百年到三千年間。 惠來里遺址為在台中市七期重劃區內,目前發現遺物的範圍在惠中路、市政南二路、黎明路、市政北六路所圍起的區域間,初步估計面積至少150,000平方公尺。
[编辑] 遺址現況
該遺址所在的市有144號抵費地於2006年3月經台中市文化局召開文化資產審議會議,經與會委員一致通過列為市定遺址,但決議送至市政府後,市長胡志強認為該抵費地價格不斐,如果指定為遺址保存會影響台中市政府的財政收入,要求中央主管機關補助地方財政後再行公告,延宕至今尚未經政府列入遺址,依舊不受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再加上負責挖掘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經費有限,無法做大規模的挖掘,遺址的管理上也無發週全,甚至出現有民眾破壞遺址的情況發生。目前已有民間團體發起搶救惠來遺址的運動,希望能夠透過民間的力量促使政府重視遺址的保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