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落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數位落差,亦作數碼鴻溝或數碼差距,是指社會上不同性別、種族、經濟、居住環境、階級背景的人,接近使用數位產品(如電腦或是網路)的機會與能力上的差異。簡約來說,觀察數位落差可以從接近使用(Access)電腦及網路的機會、以及對於電腦及網路的使用能力(亦可稱之為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這兩大面向來看。
最早有系統觀察數位落差的國家是美國,自1995年起,由美國商務部國家通信及資訊管理局(NTIA)陸續發布數位落差調查報告。
一方面,資訊科技使大眾的生活質素得到改善,並把繁瑣的日常工作簡化。然而,對於未能享用同等資訊科技的人,卻要繼續沿用舊有的方式去工作,不能透過資訊科技去獲取資訊或把資訊增值。這當中的差異,有可能會使社會的兩極化更趨激烈,從而令社會財富更為不平均。
目录 |
[编辑] 落差的維度
數碼落差並不是一個山峽般模樣、把社會大眾一分為二的分隔。根據研究員的報告,數碼落差的成因可以是以下其中一個或多個可能:
- 使用效能較低的電腦
- 使用連線較差或價錢過高的互聯網服務 (例如:撥號網接)
- 比大眾較難得到電腦技術的支援
- 較難取得需要訂閱的網上內容
[编辑] 教學上的意義
由於學生之間的數碼差距,學校在設計課業時,要回應學生之間的數碼差距,以便家裡沒有上網設施、甚或連電腦也沒有的學生,不會因為數碼差距而造成學生成績上的差異。舉例說,有些學校會在小息及午飯時間開放電腦室與學生使用,並讓沒有電腦設備的學生優先使用電腦室;又或對資訊科技有不同掌握的學生訂定不同的課業,使學生不會因為數碼差距而影響課業成績。
[编辑] 社會學上的意義
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資訊科技簡化工序,並利用網上服務方便市民。但另一方面,政府亦應透過各種途徑為沒有電腦設備的市民提供免費上網服務,讓他們亦能享用政府的嶄新服務。
此外,香港政府亦曾在回歸後為中小企提供資助,以協助他們更新或安裝電腦設備,以便使用政府的電腦報關、報稅服務等。在台灣,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則有二手電腦回收轉贈計畫。
[编辑] 外部連結
- 樂施會:無窮校園:數碼差距
- BBC中文网:八国集团力求缩小数码差距
- 聯合國新聞:贸发会议说全球数码鸿沟依然巨大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的二手電腦回收轉贈計畫
-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縮減數位落差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