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笛又稱作十一孔笛,是一種中國近代受西方樂器影響,以十二平均律的原理改製的笛子。最早在1930年代由張燮林所設計製作。
[编辑] 新笛的特性及音域
新笛與傳統中國笛最大的差異,是在原本的六個按孔之外增加了五個,而相較於八孔的簫(有右手小指孔及左手拇指孔)則是增加了三個,包括增加了右手拇指孔、左手小指孔以及使左手食指必須同時兼顧二個孔。增加孔的目的,在於試圖解決傳統笛簫半音音準不易控制,造成轉調不便的缺點。藉由十一個孔的設計,能夠完整吹出八度音中任何一個半音,而轉調時可因調性不同,讓不同的手指固定按住孔,即可達成轉調的目的,省去傳統笛子轉調常必須換樂器的情形。
新笛另一個與傳統笛子重大的差異,是將使笛子具有特殊音色的笛膜取消,因此新笛的音色不似曲笛或梆笛那樣明亮清脆,而是一種介於簫和西洋長笛之間,較溫厚的音色。
新笛除了與傳統笛不同的兩點之外,其笛身長度和音域與G調大笛和相同,音域也同於最常用的G調簫,常用的音域為從低音的D到高音的E,共18度音。高音的FG偶爾會使用,但音色不佳。
[编辑] 新笛在音樂上的作用
在近現代出現的國樂團中,新笛扮演了笛類樂器中,中低音域的角色,與交響樂團中的長笛有類似的作用,大約有半數以上的國樂合奏曲中有新笛的配置。但音新笛的樂器較不普及,且指法不好按,且音量也常不足,因此也經常用音域音色都較類似的大笛、簫,或直接以長笛來取代,亦有以曲笛在膜孔上貼膠帶以模仿其音色來代替新笛的。
新笛除了在合奏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之外,本身亦有少數獨奏曲,但因為其指法不便、音色變化也較少的缺點,在表現力上不如大笛和簫,而其主要優點的半音階,則較適於演奏西方風格的樂曲,但相較於西洋長笛的較寬的音域和較佳的共鳴音色,又遠遠不如,這使得新笛在獨奏藝術的發展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