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党卫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武装党卫队或武装党卫军、党卫军(德语:Die Waffen Schutzstaffel,简称Waffen-SS)是納粹德國党卫队领导的一支准军事化部队,由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SS-Verfügungtruppe)发展而来,于39/40年冬才开始使用“武装党卫队”这个名称。战争中武装党卫队在各级武装力量中被定位为党卫队“国家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的精锐部队。因此它在二战中是德军装备最先进的部队,并拥有不败的名声。
武装党卫队参与了纳粹党的许多战争罪行,尤其在大屠杀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它违反了多项当时的战争法,其中包括处决战俘、平民或儿童,谋杀不同种族的人,以及支援别动队进行种族灭绝。
目录 |
[编辑] 起源
党卫队從成立之後不斷地武裝化。1933年3月17日,在柏林,希特勒親自下令成立柏林大本營警卫队(Stabswache Berlin),指派約瑟夫·迪特里希為指揮官,由他在党卫队中嚴格挑選120人組成一隻直屬於希特勒本人的武裝部隊。而德國陸軍所提供的元首護衛隊則負責官邸外圍的安全。這隻部隊在同年9月的纳粹黨大會後正式被命名為Leibstandarte-SS Adolf Hitler(照字面來看,Leib是生命、身體,Standarte是突擊隊、党卫队當中分队一级单位的名称(相当于陆军的团)),可以解释為阿道夫·希特勒护卫分队,缩写LSSAH。希特勒护卫分队也就是日後党卫军第1裝甲師的前身,是党卫军最早的武裝部隊之一。
在1933年柏林大本營警卫隊成立的同時,纳粹黨在慕尼黑、漢堡及德勒斯登等大都市成立了政治警备隊(politische Bereitschaft),作為其在國內執行政治任務的武裝部隊。這些部隊也就是日後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SS-Verfügungstruppe,缩写:SSVT)的核心。
在1933年由德國國內各監獄和集中营的警卫部隊所組成的另一個武裝部隊就是所謂的党卫队骷髏总队(SS-Totenkopfverbände),其指揮官是特奥多尔·艾凱(Theodor Eicke)。
1935年3月15日,希特勒在柏林宣佈撕毀凡爾賽條約。3月16日,德國恢復徵兵制,希特勒下令成立完全軍事化的党卫队組織,也就是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隊(SSVT)。當時的特别机动部队總共有11個營,包括一個工兵營和一個通訊營,總計有8459人。包括了LSSAH分队2600人,兩個党卫队軍官學校共759人,及第一、第二團的六個營兵力。到了1936年党卫队有兩個比較明確的軍事組織,一個就是包含了LSSAH分队的特别机动部队,另一個就是党卫队骷髏总隊。
1936年前陸軍中將保羅·豪賽爾(Paul Hausser )被任命为特别机动部队指挥官,他將原本散駐各地的各個營集中起來在慕尼黑成立了党卫队德意志分队(SS-Standarte Deutschland),在漢堡成立了党卫队日爾曼分队(SS-Standarte Germania)。若連同在柏林的LSSAH分队一起算進去的話,到了1937年底特别机动部队總共有三個分队,一個突擊工兵營和一個通訊營,其兵力已經相當於德國陸軍的一個步兵師。
1938年,在維也納,特别机动部队成立了一個新的党卫队元首分队(SS-Standarte der Führer)。由於特别机动部队的擴張使得希姆萊的可用兵力愈來愈少,因此他就將原本負責集中營工作的党卫队骷髏总队中的精英份子獨立出來在达豪(Dachau)改編為一個分队,由原先的指揮官艾凱指揮。到了1939年10月16日,党卫队跍髏总隊已經有三個分队約6500人的兵力,就以此三個分队為核心成立了一個党卫队骷髏師(SS-Division Totenkopf),也就是日後的第三党卫队裝甲師。
[编辑] 謬誤
在中国的网上流行着一首音乐:《德国党卫军第一装甲师军歌-ss闪电部队在前进》,宣称这是一首当年党卫军第一装甲师的军歌。由于其音感雄厚,气势磅礴大受欢迎而且许多上网者相信这真的是一首党卫军军歌。事实上这法国音乐巨匠Eric Levi知名度好高的作品《The Mass》.
http://lib.verycd.com/2005/11/02/0000072685.html
[编辑] 武裝SS的軍階
早期SS的軍階與準軍事組織的命名是承襲其對手SA的軍階加以變化,軍階的名稱是隨著準軍事組織的名稱而來,因此必須先瞭解準軍事組織的名稱,分為下列幾種:
- 集團Gruppe,相當於陸軍的師Division
- 軍旗旗隊Standarte,相當於陸軍的團Regiment
- 突擊旗隊Sturmbann,相當於陸軍的營Batailon
- 突擊隊Sturm,相當於陸軍的連Kompanie
- 下級突擊隊Untersturm,相當於陸軍的排Zug
- 群隊Schar,相當於陸軍的班Gruppe
基本上武裝SS軍階是承襲其對手SA的軍階加以變化。不過武裝SS軍階的肩章與陸軍的肩章大同小異,因此可以由陸軍軍階加以比對。因此按照陸軍軍階比對翻譯後在前面冠上SS是比較合理的。
在將官方面武裝SS比陸軍多了一個軍階SS-Oberführer,可以比照翻譯為SS准將。在校級及尉級軍官則是相同。在士官方面得先瞭解德國陸軍士官的軍階。陸軍士官在肩章上掛有劍結(sword-knot)的都算是資深士官,包括Feldwebel、Oberfeldwebel及Stabsfeldwebel。按照德文字典翻譯Feldwebel為上士,Oberfeldwebel可翻譯成一級上士或上級上士,而Stabsfeldwebel可翻譯成本部上士或參謀上士。在德國陸軍Stabsfeldwebel是個榮譽職,是頒發給重新服役滿十二年的士官,在早期只頒發給曾參加一戰的老士官。德國陸軍並不像英美陸軍有營團級士官長的軍階,德國陸軍是有Hauptfeldwebel這個類似連士官長的職位,不過並不是軍階,一般由Oberfeldwebel出任,而一但Oberfeldwebel被任命為Hauptfeldwebel他的軍階將高於Stabsfeldwebel。Unterfeldwebel翻譯為中士,Unteroffizier翻譯為下士。按照陸軍軍階比對,SS-Oberscharführer、SS-Hauptscharführer及SS-Sturmscharführer皆為資深SS士官,可依序翻譯成SS上士、SS一級上士或上級上士、SS本部上士或參謀上士。在士兵軍階方面SS-Mann和SS-Obermann都可稱為SS二兵,其差異在於SS-Obermann服役超過六個月,SS-Sturmann可翻譯為SS一兵,而SS-Rottenführer可翻譯為SS上兵。
武裝SS軍階之中文譯名:
德语 : 党卫队衔 ,相当于国防军军衔
- SS-Oberstgruppeführer:SS全国总指挥兼武装SS一级上将 (最高集团领袖) ,SS一級上將
- SS-Obergruppeführer:SS全国副总指挥兼武装SS二级上将 (上级集团领袖) ,SS上將
- SS-Gruppeführer:SS地区总队长兼武装SS中将 (地区总队领袖、集团领袖) ,SS中將
- SS-Brigadeführer:SS旅队长兼武装SS少将 (旅队领袖) ,SS少將
- SS-Oberführer:SS区队长 (区队领袖) ,SS大校(准將)
- SS-Standartenführer:SS旗队长 (旗队领袖) ,SS上校
- SS-Obersturmbannführer:SS一级突击队大队长 (上级突击队大队领袖) ,SS中校
- SS-Sturmbannführer:SS二级突击队大队长 (突击队大队领袖) ,SS少校
- SS-Hauptsturmführer:SS一级突击队中队长 (高级突击队中队领袖) ,SS上尉
- SS-Obersturmführer:SS二级突击队中队长 (上级突击队中队领袖) ,SS中尉
- SS-Untersturmführer:SS三级突击队中队长 (下级突击队中队领袖) ,SS少尉
- SS-Sturmscharführer:SS突击小队长 (士官生、候补技术队员),SS本部上士或參謀上士
- SS-Hauptscharführer:SS一级小队长(高级小队领袖),SS一級上士或上級上士
- SS-Oberscharführer:SS二级小队长 (上级小队领袖) ,SS上士
- SS-Scharführer:SS三级小队长 (小队领袖) ,SS中士
- SS-Unterscharführer:SS三级小队副 (下级小队领袖),SS下士
- SS-Rottenführer:SS代理三级小队副 (分队领袖),SS上兵
- SS-Sturmmann: SS突击队员 (突击队员、突击兵) ,SS一兵
- SS-Obermann:SS组长 (上级队员、上级狙击兵),SS二兵
- SS-Mann:SS队员 (队员、狙击兵),SS二兵
[编辑] 武裝SS的部隊分類
希姆萊為了擴張党卫队部隊可說是使盡渾身解術。早期向党卫队骷髏部隊招兵買馬,後來徵召警察成立警察師,之後招募佔領國的德裔外籍士兵,最後則招募佔領國的志願兵,使得終戰前的武裝党卫队擴充成接近60萬人的兵力,而整個党卫队組織則有近一百萬人。這60萬人中只有一半是德國人,四分之一是德裔外國人,四分之一是外國人。前後預計成立共45个师,其中第39-45师尚未正式建立。武装党卫队一共有三类部队:
- SS-师(SS-Division,命名规则:SS-军兵种-Division+称号),一级战斗部队,绝大部分为装甲师,是由普通SS转为武装SS的"纯雅利安族"部队,是武装党卫队中最精锐的部队.
- SS-志愿师(SS-Freiwilligen-Division,命名规则:SS-Freiwilligen-军兵种-Division+称号),二级战斗部队,由德裔或非德国雅利安族人员组成,一部分人员是直接招募,战斗力稍差.
- SS-武装师(Waffen-SS-Division,命名规则:Waffen-军兵种-Division+der SS+称号),三级战斗部队,党卫队中的冒牌货,名义上由党卫队控制,实际上只相当于敌占区的保安部队,而且任何人只要符合条件都能参加,基本上是直接招募(第36师除外).
此外还有特殊的SS-警察师(SS-Polizei-Division,命名规则:SS-Polizei-军兵种-Division)是由警察组成的武装SS部队.这种部队只有2支,将在下面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这仅仅是理论情况,实际上SS-师中有一部分匈牙利人,而SS-武装师中的军官差不多全是德国人.
[编辑] 武裝SS的師級部隊
(主要资料来自<德国军事中心>):
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
SS-Panzer-Division "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 (LSSAH)
简介:党卫队第1“阿道夫·希特勒党卫队警卫旗队”装甲师(LSSAH)是最早组建的武装党卫队部队之一,其前身是约瑟夫(塞普)迪特里希领导的柏林党卫队总部卫队。最初只是专门负责保护纳粹党魁阿道夫·希特勒,大多数人也只是将他看成是类似“御林军”式的花瓶角色,只适合在阅兵场上作展示和充当保镖。
二战爆发后,除了其警卫部队继续负责守卫柏林和贝希特斯加登外,警卫旗队参加了德军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一直马不停蹄地转战于东西两线,再也没有回过大本营。在战场上,这支被人看作是仅具“观赏性”的部队的实际表现却出人意料,他们因部队的特殊称谓而具有极强的荣誉感,作战勇猛不怕牺牲,以残忍高效而著称。警卫旗队立下的赫赫战功奠定了他一流王牌师的地位,但是枪杀战俘和滥杀无辜的劣迹玷污了其声誉。
第二“帝国”装甲师
SS-Panzer-Division "Das Reich"
帝国师被公认是武装党卫队的顶尖王牌,作为党卫队最早的组建的师级部队,如果不是因为后来组建的“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扩编为师而挤占了帝国师排名第一的位置,否则不论从资历还是战功来说他都应该是党卫队武装师的NO:1。像警卫旗队一样,帝国师的成员都是纳粹党眼中种族、意识形态和军事方面的精英,希姆莱对他们给予了厚望。但是国防军起初对此却不以为然,觉得他们不过是一帮由政治打手组成的乌合之众。但是在保罗·豪塞尔的精心调教之下,帝国师很快就成长为一支绝对忠诚于纳粹党并富于冒险进取精神的职业军队。
二战爆发后,帝国师参加了除挪威和北非的所有重大战役,特别是作为唯一的武装党卫队师级战斗部队参与了夺取莫斯科的“台风行动”。不管是作为进攻时的急先锋还是败退时的救火队,帝国师在战争中的出众表现最终赢得国防军同袍的尊敬,希特勒也盛赞他们是“卓越的化身,受一种强烈愿望的鼓舞”。
不论帝国师有着何等辉煌的战斗历史,但他依然是只忠诚于纳粹党的政治军队,是不需要任何军事理由就可以去执行“元首”的命令,因此在他的荣誉光环上也就不可避免的沾有其战争暴行的污点。
第三“骷髅”装甲师
SS-Panzer-Division "Totenkopf"
第四警察装甲掷弹兵师
SS-Polizei-Panzer-Granadier-Division "Polizei-Division I"
简介:这支部队由党卫队控制的秩序警察组成,秩序警察就是负责国内交通管理与日常治安的半武装警察,这种性质的部队党卫队中有两支,另外一支是第35师.
第五“维京”装甲师
SS-Panzer-Division "Wiking"
简介:这个师团成立于1940年12月,起先被称为“日耳曼尼亚师”,但在1941年1月被改称“维京师”。2月时,一个芬兰志愿者单位加入了师的编制。“维京师”著名之处并不仅在于它是一个狂热和善战的师团,还在于它的很大一部分成员并非德国人,而是从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来的外籍志愿者。
- :"Wiking"是对北欧人的统称,有时也用来表示北欧海盗,所以也有人称其为“海盗师”
第六“北方”山地师
SS-Gebirgs-Division "Nord"
第七“欧根亲王”志愿山地师
SS-Freiwilligen-Gebirgs-Division "Prinz Eugen"
第八“弗洛里安•盖依”骑兵师
SS-Kavallerie-Division "Florian Geyer"
第九“霍亨斯陶芬”装甲师
SS-Panzer-Division "Hohenstaufen"
第十Frundsberg裝甲擲彈兵師
10.SS-Panzer-Division "Frundsberg"
第十一“北欧”志愿装甲掷弹兵师
SS-Freiwilligen-Panzer-Granadier-Division "Nordland"
第十二“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
SS-Panzer-Division "itler-Jugend"
简介:武装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12.SS-Panzer-Division "Hitlerjugend”)是德军中一支特殊的部队,其士兵全部由1926年出生的“希特勒青年团”志愿者组成。士兵平均年龄只有17、18岁,他们均穿潜艇成员的黑皮制服,并且别具一格地将女朋友的名字漆在坦克上。队员年龄虽轻,但狂热勇猛的作战精神却胜过其他武装党卫队士兵。之外,优秀的教官再加上严格的训练使第12装甲师很快就成为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部队,古德里安在视察该师时也对其赞赏有加。战后一位英军士兵回忆道:“此后我们开始走霉运了。我们遇上了一支第12装甲师的部队,他们疯狂战斗到最后一人也不投降,我们不得不杀死他们每一个人,真是太可怕了。”
第12装甲师标志:带缺口的盾牌表示是装甲师,闪电形标志是希特勒青年团的徽记以此代表构成部队主力的希特勒青年团团员,钥匙徽记是“元首卫队”师的标志,代表大多来自“元首卫队”师的第12装甲师军官。
第十三“弯刀”武装山地师(克罗地亚第一)
Waffen-Gebirgs-Division der SS "andschar"(kroatische Nr.1)
第十四“乌克兰”武装掷弹兵师(乌克兰第一)
Waffen-Granadier-Division der SS "alizien"(ukranische Nr.1)
第十五“拉脱维亚”武装掷弹兵师(拉脱维亚第一)
Waffen-Granadier-Division der SS "Lettland"(lettische Nr.1)
第十六“全国领袖”装甲掷弹兵师
SS-Panzer-Granadier-Division "Reichesführer SS"
简介:Reichesführer SS 中的 führer 是领袖、元首的意思,Reich 就是德意志第三帝国,Reichesführer 当然就是全国领袖了(Reiches 是 Reich 的第二格,解释为帝国的),该师原本就是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的警卫营发展而来,所以该师的徽标与他本人的是相同的。
第十七“古兹•冯•伯利辛根”装甲掷弹兵师
SS-Panzer-Granadier-Division "Götz von Berlichingen"
第十八“豪斯特•威塞”志愿装甲掷弹兵师
SS-Freiwilligen-Panzer-Granadier-Division "Horst Wessel"
简介:豪斯特•威塞(Horst Wessel)是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所宣称的所谓"英雄",他在放弃攻读法律学位之后加入了冲锋队,生前最后的职务是驻守柏林的冲锋队第五突击队队长,在1930年1月他被共产党人开枪击伤,2月病重身亡。在1933年第三帝国成立之后,纳粹在柏林为威塞修建了一座纪念碑,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二战结束之前,纳粹分子们将纪念碑转移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到现在也未能找到.豪斯特•威塞在临死之前创作了一首赞扬纳粹的<Die Fahne Hoch>被定为纳粹党徒游行时的非正式曲。该师原计划由冲锋队员志愿加入,但当时党卫队与冲锋队早已水火不相容,因此该计划搁浅,然而名字却依旧保留下来.
第十九“拉脱维亚”武装掷弹兵师(拉脱维亚第二)
Waffen-Granadier-Division der SS (lettische Nr.2)
第二十“爱沙尼亚”武装掷弹兵师(爱沙尼亚第一)
Waffen-Granadier-Division der SS (estnische Nr.1)
第二十一“斯坎德贝格”武装山地师(阿尔巴尼亚第一)
Waffen-Gebirgs-Division der SS "Skanderbeg" (albanische Nr.1)
第二十二“玛利亚•特雷西亚”志愿骑兵师
SS-Freiwilligen-Kavallerie-Division "Maria Theresa"
第二十三“卡玛”武装山地师(克罗地亚第二)
Waffen-Gebirgs-Division der SS "Kama" (kroatische Nr.2)
第二十三“荷兰”志愿装甲掷弹兵师(荷兰第一)
SS-Freiwilligen-Panzergranadier-Division "Nederland" (Niederlandische Nr.1)
第二十四“岩洞猎手”武装山地师(奥地利,意大利,斯洛文尼亚混编)
Waffen-Gebirgs-Division der SS "Karstjäger"
第二十五“匈牙利”武装掷弹兵师(匈牙利第一)
Waffen-Granadier-Divison der SS "Hunyadi" (ungarnische Nr.1)
第二十六“匈牙利人”武装掷弹兵师(匈牙利第二)
Waffen-Granadier-Division der SS "Hungaria" (ungarische Nr.2)
第二十七“兰格马克”志愿掷弹兵师(弗来明第一)
SS-Freiwilligen-Granadier-Division "Langemarck"(flämische Nr.1)
第二十八“华隆人”志愿装甲掷弹兵师(华隆第一)
SS-Freiwilligen-Panzer-Granadier-Division "Wallonien" (wallonische Nr. 1)
第二十九“俄罗斯”武装掷弹兵师(俄罗斯第一)
Waffen-Granadier-Division der SS "Rona"(russische Nr.1)
简介:该师由苏军战俘与苏联叛徒组成,在镇压华沙起义的任务中有超过8000人逃亡.于是部队被很快解散,苏军战俘被送去做苦力,军官则被调往第38师.番号则授予一支由意大利法西斯分子组成的部队.第二十九武装掷弹兵师这种近万人的大逃亡在武装党卫队中是十分少见的,但却开启了此后其他党卫军部队陆续脱逃的先例,尽管这些逃兵占整个所属部队比例不多,而绝对数量还是很可观的,所以他们的逃亡为盟军推进提供了诸多便利.
第二十九“意大利”武装掷弹兵师(意大利第一)
Waffen-Granadier-Division der SS "Italia"(italienische Nr.1)
第三十武装掷弹兵师(俄罗斯第二)
Waffen-Granadier-Division der SS (russische Nr.2)
第三十“白俄罗斯”武装掷弹兵师(白俄罗斯第一)
Waffen-Granadier-Division der SS "Weißruthenien"(weißruthenische Nr. 1)
第三十一“鲍曼与玛利”志愿掷弹兵师
SS-Freiwilligen-Granadier-Division "Böhmen und Mähren"
第三十二“1月30日”志愿掷弹兵师
SS-Freiwilligen-Granadier-Division "30 Januar"
简介:该部队组建于1945年1月30日.由于武装党卫队组建时间越晚,番号越大.所以从这支部队开始余下所有的师都是在纳粹德国覆灭之前短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建成的.因此这些仓促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没有什么大的战斗力(第33师除外),组建不久就被盟军击溃.“1月30日”志愿掷弹兵师成立不久就被拉上前线,结果一败涂地,余下的残兵败将一路奔逃,在战争结束时全部投降.
第三十三武装骑兵师(匈牙利第三)
Waffen-Kavallerie-Division der SS (ungarische Nr.3)
第三十三“查里曼”武装掷弹兵师(法国第一)
Waffen-Granadier-Division der SS "Charlemagne" (französische Nr.1)
简介:这支部队是纳粹德国末期最顽固的武装党卫队之一,全师由法国的纳粹分子组成,在维希政府崩溃之时随德军退入德国本土,参加了柏林战役.该师开始时有上万人,在最后的抵抗中伤亡惨重(因为他们并非装甲师),但他们仍坚守市区各地铁站,用反坦克炮、反坦克火箭筒与穿甲燃烧弹击毁了不少苏军坦克,严重影响一部分苏军的战争进程.等"北欧"师的坦克被全部消灭后,在苏军逼近国会大厦时,在没有坦克掩护的情况下,他们竟还在不停地击毁苏坦克.等到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曼宣布投降之后,苏军只在地铁站中发现了不到20个人!该师无疑成了二战中伤亡率最高的党卫军师.
第三十四“荷兰国土风暴”志愿掷弹兵师(荷兰第二)
SS-Freiwilligen-Granadier-Division "Landstorm Nederland"(niederländische Nr. 2)
第三十五警察掷弹兵师
SS-Polizei-Granadier-Division "Polizei-Division II"
第三十六“迭勒汪格”武装掷弹兵师
Waffen-Granadier-Division der SS "Dirlewanger"
简介:这支部队前身是“迭勒汪格”特别指挥队(SS-Sonderkommando Dirlewanger),迭勒汪格(1895-1945,Ritterkreuzträger Oskar Dirlewanger)是个屠杀犹太人与异己分子的刽子手,这支部队实际上是"死亡总队"的一部分,在集中营里实施"最终解决方案",其中恐怖的罪行令人发指.但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奇差无比,只打了一场仗就被苏军痛击得落花流水.
第三十七“吕佐”志愿骑兵师
SS-Freiwilligen-Kavallerie-Division "Lützow"
第三十八“尼伯龙根”装甲掷弹兵师
SS-Panzer-Granadier-Division "Nibelungen"
简介:尼伯龙根,起源于古代北欧的 Nilfheim(Nibelheim),意为“死人之国”或“雾之国”。中世纪德语称住在那里的人为“Nibelung”(复数“Niebelungen”),即生活在“雾之国”中之人。在中世纪德国有民间叙事史诗《尼伯龙根之歌( Das Nidelungenlied)》,后由德国歌剧家理查德·瓦格纳(Wagner,Richard 1813-1883)改编创作为经典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
该师由德国巴伐利亚州(Bavaria,也叫拜恩州,慕尼黑是其首府)的地区普通SS人员升级而来,由于巴伐利亚州是纳粹诞生的地方,因此这支部队的成员差不多都是纳粹党龄十年之上的老党员,军官比例甚至超过了“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它组建不久就与美军发生小规模交火,随后便瓦解.
第三十九“安德瑞斯•霍菲”武装山地师
Waffen-Gebirgs-Division der SS "Andreas Hofer"
第四十“统帅堂”志愿装甲师
SS-Freiwilligen-Panzer-Division "Feldherrnhalle"
第四十一“卡利瓦拉”武装掷弹兵师(芬兰第一)
Waffen-Granadier-Division der SS "Kalevala" (finnisches Nr.1)
第四十二“下萨克森”师
SS-Division "Niederschsen"
第四十三“帝国元帅”装甲师
SS-Panzer-Division "Reichesmarschall"
第四十四“瓦恩思坦”装甲掷弹兵师
SS-Panzer-Granadier-Division "Wallenstein"
第四十五“瓦拉格”师
SS-Division "Waräger"
|
|||||
---|---|---|---|---|---|
黨衛隊分支 | |||||
Allgemeine SS | 武裝黨衛隊 | |||||
領導人員 | |||||
黨衛隊國家領袖 | Regional leaders | 人員 | |||||
總部 | |||||
Office of the Reichsführer-SS | Head Administrative Office | Head Operational Office | Reich Central Security Office | Police Office |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Office | Office of Race and Settlement | Main Office for Ethnic Germans | Office of the Reich Commissioner for Germanic Resettlement | SS Courts Office | Personnel Office | Education Office | |||||
特殊機構 | |||||
管轄集中營 | 行刑隊 | 希特拉的護衛 | 情報機關 (SD) | Ahnenerbe | |||||
警察 | |||||
Regular police (Orpo) | Criminal police (Kripo) | 秘密警察: 蓋世太保和Sipo | |||||
武裝黨衛隊 | |||||
武装党卫队师團 | Waffen-SS divisions | |||||
黨衛隊刊物 | |||||
Das Schwarze Korps | |||||
黨衛隊控制生意 | |||||
Holdings: Ostindustrie | Deutsche Wirtschaftsbetrie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