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汉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目录 |
[编辑] 漢語的定義
在英文Wikipedia裏面,有Mandarin Chinese,Putonghua,Chinese,Chinese language等等,應該怎樣與中文的漢語、普通話、國語、華語、中文等對應呢?現在的鏈接好像挺混亂的。 --Samuel 2003年8月1日 17:04 (UTC)
我的理解(的確是挺混亂的):
- w:Chinese language = 中文(=華語?) = 中國人的語言
- 漢語 = 漢族的語言 (沒有相應英文條目)
- w:Mandarin Chinese = 官方語言
- = w:Putonghua = 普通話(在大陸)
- = w:Guoyu = 國語(在台灣)
- 其他漢語方言
- w:Mandarin Chinese = 官方語言
- 非漢族中國人的語言
- 漢語 = 漢族的語言 (沒有相應英文條目)
--Lorenzarius 2003年8月1日 18:05 (UTC)
应该是这样吧:
- Chinese language - 中文、汉语
-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 中文
- Classical Chinese - 文言
- Modern standard written Chinese - 白话
-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 汉语
- Mandarin - 官话/北方方言
- Putonghua/Standard Mandarin (PRC) - 普通话
- Guoyu/Standard Mandarin (Taiwan) - 国语
- Beijing dialect - 北京方言/北京官话
- Zhongyuan dialect - 中原官话
- (四川话、南京话等等)
- Cantonese - 粤语
- Guangzhou dialect - 广州话
- Taishanese - 台山话
- (东莞话、中山话等等)
- Wu - 吴语
- Shanghainese - 上海话
- Suzhou dialect - 苏州话
- (杭州话、温州话等等)
- (闽语、客家话等等)
- Mandarin - 官话/北方方言
-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 中文
以上大部分中英文版本都还没写,就不知道哪天能全部写完了。。。
- es 2003年10月25日
我从《中国大百科全书》上和其他地方查的:
- Chinese language - 汉语
-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 中文(一般不使用)
-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 中文口语
- Mandarin - 普通话
- Putonghua/Standard Mandarin (PRC) - 普通话
- Guoyu/Standard Mandarin (Taiwan) - 国语
- Mandarin - 普通话
--Shizhao 01:23 2003年10月27日 (UTC)
- Modern standard written Chinese = w:Vernacular Chinese。--Menchi 01:50 2003年10月27日 (UTC)
漢語的定義是甚麼?現在我們的定義是“廣義指漢民族語言、狹義指普通話”。但如果漢語的英文為Chinese language(中國人的語言),那好像又不太準確。因為中國人不只是漢人,這好像做會有點漢族沙文主義。如果這樣分會不會好點? --Lorenzarius 10:24 2003年10月27日 (UTC)
- 我倾向于认为“汉语”是表示“语言”,而“中文”表示“文字”。至于把它称为“汉语”我想它只包含“汉族的语言”,至于藏语、维吾尔语则不在“汉语”中。“汉语”包括的是例如“客家话”、“广东话”、“普通话”等等的,它们都是“汉民族”的语言,不是少数民族的语言。少数民族的语言应该另立条目,不应该包括到“汉语”中。至于统称中国境内的所有语言,包括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我想“中国的语言(Chinese Language)”应该可以吧!(好像没有一个专用的词称呼哦,条目叫做中国的语言情况如何?)--Samuel 04:48 2003年12月16日 (UTC)
-
- 很好。 --Lorenzarius 04:53 2003年12月16日 (UTC)
有时一些词汇由于历史或其他原因,可能带有偏见,但是大家已经习惯使用了,我们有必要再去纠正吗?--Shizhao 05:54 2003年12月16日 (UTC)
我认为预测不是百科全书所要做的,百科只是应该描述过去和现在的事实,所以我认为汉语的将来该栏应该删除。Eastsea 06:54 2004年5月10日 (UTC)
汉语族只有汉语,条目所列为汉语方言
- 使用"汉语方言"搜索的结果:约有 5,110 项符合 "汉语方言"的查询结果;使用"汉语语系"搜索的结果:约有 567 项符合 "汉语语系"的查询结果。前者相当一部分是属于语言学上的概念使用。
- 使用"汉语方言"+"语言"或"语言"+"汉语方言"搜索,约有 2,310 项符合 "汉语方言"+"语言"的查询结果;使用"语言"+"汉语语系"或"汉语语系"+"语言"搜索,约有 52 项符合 "语言"+"汉语语系"的查询结果。而且后者里面的内容正式作为语言学上概念的很少,比较随意。
- "汉语语族",约有 102 项符合 "汉语语族"的查询结果;"汉语族",约有 601 项符合 "汉语族"的查询结果;"语言"+ "汉语族",约有 532 项符合 "语言"+ "汉语族"的查询结果
- 汉语方言对应于WIKI英语条目,根据内容来看,比较确切点使用Chinese spoken language较为合适。Cncs 13:53 2004年4月15日(UTC)
移动自MediaWiki:Vfd-4-13
汉语语族内容建议合并到汉语和汉语方言--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01:15 2004年4月13日 (UTC)
- 赞成删除。汉语主方言在汉语里面很详细了,无需使用这样不规范的名称,汉语里面没有汉语语族这一提法,只有汉语方言,英语里面也很少使用Han Chinese languages,即使使用也只是说明汉语方言。语言学家没有将汉语分成语族汉语本来书写高度的统一和规范一致,2000多年还没有分化成其他语言--Cncs 12:11 2004年4月13日 (UTC)
- 反对删除。语言学家有这一分法,而且国内和国外都有。在英语中的说法是Sinitic languages。--Sinofreeman 13:33 2004年4月13日 (UTC)
- 不是专家,不乱发言,请再多讨论。不同意Cncs的观点,从语言学上讲,现在的汉语实际上是一些使用同一书写体系的不同语言。现在的汉语条目并没有强调这一点。查Encyclopædia Britannica有Sinitic languages一说,在这里,请注意它用的题目是Chinese languages,languages是复数。--Mountain(Talk) 15:03 2004年4月13日 (UTC)
- 另外,请参考英文条目的处理。Chinese language和Chinese spoken language。--Mountain(Talk) 15:10 2004年4月13日 (UTC)
- 我的意思是,汉语语族重定向到汉语,因为汉语语族只有汉语,而其中内容可以放到汉语方言中--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00:18 2004年4月14日 (UTC)
- 汉语语族作为汉藏语系的一族是理当得到保留的。--User:Sinofreeman 08:44UTC
- 我也同意合并,合并不是删除。--Mountain(Talk) 11:25 2004年4月14日 (UTC)
- 不同意删除, Eastsea 14:59 2004年4月15日 (UTC)
移动完毕
分类是谁提出的?还有“淮语”,“蜀语”,真是莫名其妙。这个条目所叙述的主题和汉语完全一样,只是持其他观点者不同命名而已,难道我们中华民国和台湾当局也要分开成两个条目吗?我认为应该合并到汉语,这个条目分开来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ran(留言) 04:13 2005年12月12日 (UTC)
[编辑] Help!
There's a picture on the english wikipedia that there has been a little argument over. Could some experts here please help? The image is en:Image:Chinese_language_tree.png.
Is the image correct, or does it need to be changed? Please leave your comments on that page or the Talk page. Thanks! Lupin 20:56 2004年7月14日 (UTC)
[编辑] 这句话看不懂
“汉语是或是一种中国语文。” 什么意思?--zy26 15:18 2004年8月4日 (UTC)
[编辑] 移動
這個段落講的應該是中華民族的語系, 和「中文」這個主題比較無關。 阿牛 02:42 2005年1月3日 (UTC)
包括以下语系中的一些语文:
- 汉藏语系:29个民族,包括汉族、藏族、壮族、苗族、瑶族(有争议)
- 阿尔泰语系:17个民族,包括维吾尔族、蒙古族、满族
- 孟─高棉语系:三个民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
- 印欧语系:两个民族(俄罗斯族、塔吉克族)
- 南島语系语系:一个民族(台湾原住民)
- 独立语系:一个民族(朝鲜族)
- 不明语系:一个民族(京族)
[编辑] 消歧义
中文应该变成消歧义比较合适。当前的内容则移动到中国语文,中文则分别指向汉语、汉字、中国语文--百無一用是書生 (☎) 08:43 2005年2月28日 (UTC)
[编辑] 关于方言和语系
根据个人经验,由于语言演变的原因,文章关于方言、当地化的定语存在分歧。比如什么是深圳话?这可能很难定义。同样像南京话、杭州话,据我所知,这些城市的日常主流口音已经接近普通话,外地人可能一般把这个叫做南京话、杭州话。不过,实际上这些城市目前都还保存得原来的本地话,比如老南京话在城南老城区原有居民中,老杭州话也保存在老城区原有居民中,这些老方言一般北方语系的人比较难听懂。到底哪一个算南京话、杭州话?南京郊县,如江宁、溧水、高淳等地的地方方言,一般北方语系的人比较难听懂,杭州同样。另外,上海通行普通话,但是上海本地话,分市区和郊区,郊区多种,崇明话接近南通某几个县,西部和南部的嘉定、松江等地接近苏州。市区上海话则是融合了很多种江南一带的方言,而不同的本地人还有不同的口音;但基本上都比较相近。这个和东北、华北、西部包括西南大部分地区一样,城市和周边地区的方言基本上连成一片。但是在深圳、南京、杭州这些地方,就存在语言孤岛,市区和周边地区不一样。而在南京、杭州市区,还存在老南京话和现在通行的南京话、老杭州话和现在通行的杭州话的并存和不同。Nuprace 07:49 2005年1月19日 (UTC)
- 文言文和白话文
白话文作为书面语言古代已有,古代有很多白话文小说。而民国时期,政府行文也是文言文。近代以来,特别是所谓的新文化运动一批人的推动,白话文开始普及。Wikinu 09:02 2005年1月19日 (UTC)
[编辑] 反对Wikinu的非中立、单方面政治化评价
要添加评价请和原来的放在一起,而且,请注意精简内容
要不然就请另开条目,比如“对文字简化的反对声浪”--zhouxiao 13:04 2005年1月20日 (UTC)
小弟附议,Wikinu的评价明显是在妖魔化简体字,建议将其添加的内容删除。
我也很討厭簡體。我的名字本來很好,有個東,他媽的簡體的東字難看死了,搞得我只好改成西。 --Wikiqebia 12:05 2006年1月6日 (UTC)
[编辑] 提一个问题:方言使用比例
为何几种方言的使用人数比例相加大于100%呢?
--river (talk) 09:18 2005年4月20日 (UTC)
刚才查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的现代汉语课件 dept.cyu.edu.cn/zwx/kecheng/8.doc 北方方言应为70%,已经改过来了。 --river (talk) 10:10 2005年4月20日 (UTC)
[编辑] 现代汉语和普通话
这句话有问题:现代汉语是指现代汉族的共同语(lingua franca),也就是普通话。 这句话把现代汉语和普通话划伤了等号,其实并不准确。现代汉语的范畴包括现在的汉语方言,而普通话的概念排除了方言。--Kren 16:21 2005年9月9日 (UTC)
[编辑] 南方方言
以四川话为代表的南方方言,和华北、西北、东北的北方方言明显是有很大的差别。南方汉语方言,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如湖北),是一个体系。应该分开比较好。有人以四川话为代表的南方汉语方言和北方汉语方言统称北方方言,明显是矮化南方,为什么不能称作南方方言?或者西南方言? --Fepanas 07:40 2005年9月18日 (UTC)
这不是矮化的问题,是因为四川、云南等地说的是官话,而官话通常被称为北方方言。同时,南方的官话也有特定的名称,如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涓生 13:19 2006年2月15日 (UTC)
[编辑] 闽语,或稱福佬话
我查到闽语,俗称福佬话。但是有部分臺灣的朋友說福佬话不是闽语,說兩者有差別。是這樣麽? --Wikiqebia 11:15 2006年1月6日 (UTC)
- 关于汉语方言/诸语的名称,各种出版物甚至包括大学汉语教科书(非汉语方言专业)都颇多错漏之处。一定要查清楚方言专著、论文的说法。
- 福佬话就是鶴佬話,你可以去查查。简单的说,它是(部分地区)闽南语的一种称呼,最多只能和闽南语挂钩,而不能与闽语挂钩。
- 另外,关于汉语方言/诸语,个人建议移步talk:汉语方言讨论。--rich4 | talk 11:48 2006年1月6日 (UTC)
- 同意,這樣便於集中提高質量。另外,漢語中方言的介紹也沒必要這麽詳細,應該簡單點,詳細地在各自的方言中介紹。 --Wikiqebia 12:07 2006年1月6日 (UTC)
==两岸汉语词汇意义、修辞色彩、用法差异==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 最近讨论别的问题,发现同是汉语母语者对词汇的修辞色彩感受有时有很大不同。想到就写在这里,说的不对的也好被纠正。
- 拉拢 中国:贬义,拉拢腐蚀税务干部;台湾:中性,拉拢会员感情
- 非常好,如果按照咬文嚼字派的观点这个词又不能用了。问题是,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两岸三地的语言习惯,难道因为这就不能参与编辑了吗?还是象简繁转换一样弄个褒贬意词和“中性”词的转换?--Mukdener
|留言 11:57 2006年3月23日 (UTC)
还是不要把语言的地域差异泛政治化吧?东北汉语和云南汉语在措词上也有褒贬差异,何必都要划分两岸三地的差异呢。“两岸”容易让人产生泛政治化的联想,个人觉得,不大必要啊,呵呵……^_* ——Nutcracker胡桃夹子^.^留言 12:07 2006年3月23日 (UTC)
文化要靠交流才能融合。兩岸分隔了快60年,融合需要時間。所以就讓時間去解決、讓人民去選擇吧,不要人為干預,規定東、限定西的。如果雙方都堅持各唱各的調,親兄弟也只能分家了。說到這個,今天新聞寫著大陸學者(還是官員?)建議(還是要求?)2008年開始聯合國只使用簡體中文,如果大陸連文字都要堅持自己的道路,兩岸的未來不會有win-win。--百楽兎 12:36 2006年3月23日 (UTC)
-
- 不是建议,联合国已经定案。当然一定是北京政治运作的结果,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忘了自己治下的香港还在使用繁体。不过北京已经暗示要香港改。--澍子 08:20 2006年3月25日 (UTC)
啊,我赞同百乐兔的主张,德国舆论界就说德语文字是属于人民的,政府不能干预“正字法”(大约相当于推行简化字)。^_* ——Nutcracker胡桃夹子^.^留言 12:53 2006年3月23日 (UTC)
這位周姓學者說了一句話:「簡體字好不好,小學老師說了算,因為簡體字真的讓小學生容易認、容易寫」。可是他忽略了一點,目前教繁體字的地方,正是全中國識字率最高的地方。為什麼台灣香港就不需要簡化字,小學生也學的好好的?這就像民初有學者建議為了消除文盲,要把漢字全部羅馬化一樣,都是似是而非的說法。--獵戶座 留言給我 14:24 2006年3月23日 (UTC)
-
- 這位周先生最後一段話才是自己將政治掛上勾,尤其他自己說大陸的字體簡化是以國家的力量,國家的力量就是以政治的手段,而非文化或者是人民習慣上的變化產生的,好個自己打自己嘴巴。他的說法真是政治正確。--cobrachen 15:29 2006年3月24日 (UTC)
是否先學簡體字再學繁體字,較先學繁體字再學簡體字困難?--Hello World! (✉) 15:55 2006年3月23日 (UTC)
- 不是大陆建议的,现在联合国六种正式语言中,只包括简体汉字,因为联合国不承认台湾,所以正式语言中不包括正体中文。德国不仅没有正字法,甚至没有标准语音,各地的播音员都使用地方语音,德国因为统一的时间晚,18世纪时还是许多独立的政体。但法国则强烈统一正字,甚至不能容忍外国人发音不正确;而英国、美国人则能容忍带各种不正确发音口音的外国人英语。各国情况都不一样,中国的地方方言非常复杂,相当整个欧洲语言的差别,但中国能将各种语言统一成汉语,全靠我们的汉字了,如果中国用拼音文字,可能和欧洲一样,早分裂成许多国家了。现在中国文字的分裂和政治分裂有关,否则不会互相歧视正体或简体字,其实这两种字体对于文化较高的人来说都没有什麽困难,尤其是用计算机而不用书写时。在外交场合维护自己的文字或语言也是出于政治考虑,希拉克愤而离开会场是维护国体,我们这里似乎没有必要,尤其是在有了简正转换,没有必要老是因为字体讨论,只要不使用方言,词汇也不会差很多,不会大到不能懂的地步。甚至方言词汇也有很多已经进入文学作品中,在孙中山时代,甚至可以和日本人笔谈,但现在日本由于限制汉字,年轻一代已经看不懂汉字文章了。--方洪渐 08:31 2006年3月24日 (UTC)
-
-
- 說一點我的感覺。在兩岸的討論區參與討論將近10年,認識的大陸網有很多,甚至還有我不認識但是他們認識我的。不是沒有碰到故意拿簡繁差異出來說嘴或者是語同貶低的態度,這種人甚至在美國留學的都不少。但是我也遇到更多頂多是對不相同的辭彙用法提個問題,並不會說什麼看繁體像是看天書之類的話出來。基本上,我覺得一個對任何事情相互的尊重和具有一些學習的態度的人,無論本身習慣的是繁體或者是簡體,都不會把這種差異當成是一種政治正確或者是可以拿來鬥嘴的藉口。聯合國的決定我個人覺得很正常,對耶個機構來講,他們要簡化與統一內部的作業與文件處理,標準化是一定要的,不然在訓練,處理,品管和成本上都不是達到較高的經濟效益。那麼,優先選取目前會員國使用的文字型態也就很正常,不需要特別去看待這個事情。一點意見,絕對不是針對任何在這裡討論的任何人。--cobrachen 15:37 2006年3月24日 (UTC)
-
我堅信兩岸三地用詞可能不一樣,但總有一個中立的詞適合維基百科使用。繁體多用紋身、簡體正字寫文身,維基經過討論採用了中立的刺青。英文版也一樣:果凍(啫喱)英國稱jelly、美國稱jell-O,英文維基用en:gelatin dessert(明膠甜點)。中立稱呼有時也許囉唆了點,但這一點堅持,完美地體現了尊重各地用戶的態度。-- tonync (talk) 21:35 2006年3月24日 (UTC)
- 我同意上面两位的观点,我们讨论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如何更好地合作。所以对于语体色彩有问题的词语,如果有人觉得不舒服,完全可以找一个大家都觉得中性的替代词。中文词语这么丰富,应该不难吧。--Demos(Talk) 08:12 2006年3月25日 (UTC)
-
- Jell-O是商標。如果講那家公司本身以及該公司的產品,可以用Jell-O當條目名稱(英文版只重定向到gelatin dessert,這是不好的,因為那家公司是很大的企業,社會各界很多人想知道這家公司的資料)。如果是講那種果凍,就該用en:gelatin dessert。一般在美國,說jelly很多人會想到果醬,特別是加很多gelatin、砂糖跟人工色素、香料的廉價果醬。 -- Toytoy 09:04 2006年3月25日 (UTC)
- 质量 中国:指 quality 台湾:指 quality and quantity 另外,质普通话念第四声,国语则念第二声。 --澍子 11:14 2006年3月25日 (UTC)
- 插一脚/参一脚 中国:含贬义,意为干涉非本分的领域 台湾:中立,没有贬义 --澍子 09:53 2006年3月26日 (UTC)
- 大专 中国:指两年制的非本科教育 台湾:大学、专科、所有高中后教育的总称 --澍子 05:43 2006年3月31日 (UTC)
- 中科院 中国:中国科学院(Academia Sinica,台湾:中央研究院)的简称 台湾:中山科学院的简称 --澍子 14:31 2006年3月31日 (UTC)
- 工读生 中国:因为行为不轨被强制送进工读学校进行教育的未成年人; 台湾:读书期间part time 工作的学生,没有贬义。 --澍子 09:39 2006年4月1日 (UTC)
- 窝心 中国:令人感到窝囊、难受、心口堵,例如侯宝林相声:让人那个窝心哪 台湾:让人觉得舒服、贴心,例如“真让人窝心”。 --澍子 08:41 2006年4月3日 (UTC)
- 招待所 中国:政府或者企业单位附设的旅馆设施,一般比较廉价和简陋,只对内部的客人开放,后来也有对外开放的;台湾:公司自设的豪华酒店、消费场所,只对特定客人开放,经常容易引起某些不正当活动的联想。 --澍子 00:28 2006年4月10日 (UTC)
- 鼓吹 中国:具贬义,意指所推崇的主张价值上可疑 台湾:中性没有贬义,类似晚清到30年代的用法 --澍子 15:23 2006年4月12日 (UTC)
[编辑] 优良条目评选
以下内容由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移至
- 沙田友 14:38 2006年11月17日 (UTC) 分類:人文學科 - 語言學--
[编辑] 第二次优良条目评选
以下内容由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移至
[编辑] 关于中立性
本条目讨论语言,应尽量使用中性词。
"在中國大陸、中華民國、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新加坡等地,漢語为官方語言",既然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都不使用官方名称,使用了地理概念,那么并列的应该是台湾。
另外,中文还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既然提到“官方”,应一并写上。
“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汉语为官方语言,汉语还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 Nextop 00:29 2006年12月29日 (UTC)
[编辑] 為什麼漢語的活用不見了?
日本人學到漢語時已沒有活用了,但現代日語還有
[编辑] 意音?表意?
根據意音文字及表意文字、甚至漢字,都表示漢字應是意音文字,而非表意文字。應更正--桀 13:15 2007年1月30日 (UTC)
- 見沒人回應就擅自更改了,請見諒--桀 07:27 2007年1月31日 (UTC)
[编辑] 所谓“混合入声”提法有问题
这个说法是闻所未闻。
必须明确说明,吴语等方言的入声三套塞尾并为喉塞音或者保留独立调类。
另外动辄讲保留古汉语特点的说法是不太妥当的。比如讲,粤语保留了比吴语更早的特点,就站不住脚。吴语是诸多汉语中最早从北方话分离出来的,保留浊音更是古早特点,故而不可一概论之。讲吴语的不区分三套塞音尾是“保留”北方汉语入声消失前夜的状态也是错误的。这是独立发展的结果,吴语在北方汉语入声归并时期已经与其分离,因而不是其继承,兄弟之间无法讲继承或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