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昌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
性別: | 男 |
政黨: | ![]() |
籍貫: | 江蘇省吳縣 |
出生: | 1913年10月16日 江蘇省嘉定縣 |
逝世: | 1998年7月2日 |
學歷 | |
|
|
經歷 | |
|
沈昌煥(1913年10月16日-1998年7月2日),中国江苏苏州吴县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著名外交官,有「外交教父」之稱。
目录 |
[编辑] 經歷
早年曾任新聞局長,後曾兩度出任外交部長,並擔任過駐教廷與駐泰國大使,後任總統府秘書長,主導掌握中華民國外交系統將近30年,被稱為「外交教父」。由於政治立場與時任總統的李登輝不合,被解職轉任總統府資政,1998年過世,享年86歲。
[编辑] 家庭
[编辑] 政治立場
沈昌煥與蔣家關係良好,被視為是「夫人派」、「官邸派」的外交官員,也因此不論是擔任外交部長或是卸職轉任其他職務,皆能一手主導中華民國的外交系統與外交事務,前後長達將近30年,因此被稱為「外交教父」。
沈昌煥堅持「漢賊不兩立」的態度,強硬反對與所有共產國家及中國共產黨進行任何交流接觸。堅守中華民國唯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立場,並以此為外交國策,也使得1970、80年代的中華民國外交關係呈現低迷狀態。最後由於與時任總統的李登輝及主流意見不合,被解除總統府秘書長的職務,轉任資政,結束長期對外交系統的控制。
[编辑] 第一任外交部長期間
1960年沈昌煥第一次出任外交部長,在當時冷戰的大環境下,美國在東亞持續強而有力的支持中華民國政府,時中華民國的外交情勢尚稱平穩。沈任內曾有多位外國重要友邦元首訪華,包括美國總統艾森豪、日本首相佐藤榮作、泰王拉瑪九世等等,是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後外交最風光的時期。而沈昌煥可靠的堅定立場與蔣家的親近關係,使得中華民國的外交政策逐漸由沈昌煥一手主導,鞏固強化了以反共國策為原則的對外政策。然而任內並非皆為順遂之事,如1964年中法斷交,巴黎與北京關係正常化;美國宣佈停止多年的美援,使當時各項建設發展失去一定的資金支持等。
1965年美國正式全面介入越戰,不久大批的美軍進駐越南,人數超過50萬人,而中華民國被選為越南美軍休假地之一,一時之間大批的美國大兵不時出現在台北、高雄等地的街頭,大批的美軍也帶來可觀的消費,對台灣經濟有一定的正面貢獻。
1966年部長職任滿轉任駐外大使。
[编辑] 駐外大使任內
[编辑] 駐教廷大使
[编辑] 駐泰國大使
一九六九年沈昌煥調任駐泰國大使,在大使任內,泰國對中國政策立場不定,泰國華僑界形勢不安,沈曾多次召集會議,進行穩定士氣。為鞏固邦交關係,上任即邀蔣經國先生訪問泰國﹐竭力呈請政府捐贈亞洲理工學院研究基金﹐以爭取成為該學院董事﹐台灣每年可選派在職人員及學者前往攻讀碩士或博士。此一方案不僅敦睦了兩國邦誼,也造就了不少台灣經貿科技人才,對日後台灣經濟起飛﹐也發揮了一些作用。後又與泰國軍方合作協助推行泰王山地計劃,成效卓著。此計劃執行至今仍未停止,對後來中止外交關係情況下,甚多國府政要訪泰,包括李登輝以總統地位赴泰國,均受到泰王接見禮遇。沈昌煥在任內確實有所穩定了與泰國的邦交關係。
[编辑] 1971年聯合國大會
自從1949年之後,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席次問題就一直是被討論的議題。由於美國支持中華民國的立場使台北多年來得以保住在聯合國的席次,然而支持北京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1960年代之後,亞非新興國家大量出現,北京給予大量的支援,換取他們在聯合國對北京的支持,美國改以將北京入會為「重要問題」的方法來加以阻止,然而隨著情勢發展,北京在聯合國的得票是一年比一年增加,至1970年時首次出現贊成票多過反對票的情況。
1971年聯合國大會召開前夕,由於美國見「重要問題」可能無法成案,遂採取「雙重代表權」的方法,試圖讓北京入會的同時,可以保住台北席次地位。而此一議案本來經過中美多方談判,台北已經準備接受時,沈昌煥面見蔣介石強力反對「雙重代表權」一案,並向蔣介石堅持「漢賊不兩立」的外交立場,最後說服蔣介石在聯合國死守不讓步的立場,對於「雙重代表權」一案表達「最強烈的反對」,最後在1971年聯合國大會上台北失去代表席次,北京取得入聯合國的資格。
由於此一事使得沈昌煥日後遭受諸多罵名,因為對於當時的中華民國來說,在聯合國能待一年是一年,在聯合國內比不在聯合國內好,但沈昌煥的強硬立場使得台北提前出局,影響日後中華民國外交甚鉅。但同為「夫人派」的外交官陸以正為此事辯駁,他表示即使當年真的通過「雙重代表權」一案,以北京立場勢必不會接受,北京一定會等到台北不在聯合國內,他們才進去,所以情勢發展到最後,離開聯合國只是早晚的問題。
[编辑] 第二任外交部長期間
1971年聯合國大會之後,周書楷的聲望一落千仗,隔年行政院內閣改組,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與蔣家關係深厚的沈昌煥第二度出任外交部長,頗有整頓外交系統的意味在。
然而再次出任部長並不如第一任時順利,由於已經失去聯合國代表權,台北的國際地位大幅滑落,東亞情勢丕變。沈昌煥堅守蔣介石的漢賊不兩立立場,於是眾多中華民國原本的邦交國被迫表態選邊站,在國際情勢衡量下,絕大多數國家選舉與北京建交,結果1972年創下與29個國家斷交的紀錄。眾斷交國之中,尤以日本為最具代表,由於日本與中華民國和台灣複雜的政治歷史關係,日本宣佈與北京建交時,引起台北方面強烈反彈,民間更是爆發多起大規模反日抗議衝突。只是仍然無力回天。
而與美國關係上也發生重大變化,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與北京當局簽下「上海公報」,重傷台北與華盛頓的關係。兩岸之間的情勢也隨之變化,隨後繼任美國總統的福特也訪問中國大陸,華盛頓與北京的關係正常化已經無可避免。1978年鄧小平訪問美國,同年底美國總統卡特正式宣佈與台北斷交,沈昌煥無力回天,宣佈辭職。
[编辑] 晚年
晚年出任總統府秘書長,除深受蔣經國重用,更是國民黨內保守派大將,然而在面對要求解除戒嚴、開放中央民代全面普選、開放大陸探親等議題全部持反對態度,與社會主流意見及蔣經國的態度日益脫節,被批為「冥頑不靈」、「死守過去」、「不知變通」。
1988年連戰出任外交部長,一上任即促成「蘇聯貿易訪問團」的成行。訪蘇的成行是台灣經貿“外交”的一大突破,但這項大膽的外交行動由於事先未按過去的常例徵詢沈昌煥的意見,在決策定案之後,又不理會沈的勸阻,引起沈昌煥的恐慌和不滿,於是沈昌煥便在國民黨中常會中大舉反攻,手拿《蘇俄在中國》一書,痛斥「訪蘇團」的成行,引發了一場風暴。但結果被李登輝順水推舟的解除總統府秘書長的職務,轉任總統府資政,在外交上結束了近30年的「沈昌煥時代」。
轉任資政後,多所賦閒偶爾出席一些活動,1998年7月2日過世。
[编辑] 參考
前任: 董顯光 |
行政院新聞局長 1948年12月—1949年1月 |
繼任: 吳南如 |
前任: 黃少谷 |
中華民國外交部長(首次) 1960年5月31日—1966年5月27日 |
繼任: 魏道明 |
前任: 周書楷 |
中華民國外交部長(再次) 1972年5月29日—1978年12月16日 |
繼任: 蔣彥士 |
前任: 馬紀壯 |
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 1984年5月20日-1988年10月17日 |
繼任: 李元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