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78年–1988年1月13日 |
|
---|---|
性別: | 男 |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籍貫: | 浙江省奉化县 |
出生: | 1910年4月27日 |
逝世: | 1988年1月13日 |
配偶: | 蔣方良 |
學歷 | |
|
|
經歷 | |
|
蔣經國(Chiang Ching-kuo,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男,字建豐,浙江宁波奉化县人。蔣經國係蔣中正的長子,曾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任總統(1978年—1988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華民國行政院長、國防部長、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等職。
目录 |
[编辑] 家庭
蔣經國與蔣方良有三兒一女,三個兒子分別是蔣孝文、蔣孝武和蔣孝勇,女兒是蔣孝章。蔣經國在江西工作時,還與章亞若生了一對雙胞胎兒子章孝嚴(2005年3月已經改從父姓為蔣孝嚴)和章孝慈。蒋经国的五个儿子中,如今只剩下蒋孝严,其余四子皆英年早逝。之后,屡受丧夫失子之痛的蒋方良,也于2004年去世。
[编辑] 早年經歷
蔣經國為蔣中正原配妻子毛福梅所生。蔣經國1910年出生於浙江奉化;1922年到上海讀書;蔣經國15歲時,也就是1925年積極參加五卅運動,後受吳稚暉啟發,同年10月前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学學習。同學中有比他大六歲的鄧小平。蔣經國1927年畢業於莫斯科中山大学。其間曾正式加入蘇聯共產黨。國共關係惡化後,遭斯大林扣留下來當人質。由於涉及斯大林與托洛斯基的黨內鬥爭,曾被下放至西伯利亞,其間與白俄羅斯姑娘芬娜(後改名蔣方良)結婚。
1937年3月25日離開莫斯科攜妻帶子回國。次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39年擔任江西省第四區(贛南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據說政績卓越,有稱其為「蔣青天」者。1944年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組訓處處長、青年軍編練總監部政治部中將主任。1948年金圓券改革,蔣經國至上海進行經濟管制,與孔宋集團發生正面衝突,工作受阻。
1949年蔣經國奉蔣中正之命進行中央銀行外匯黃金移存台灣事宜。國民政府遷台後蔣經國於1950年擔任總政戰部主任,負責政工改制工作。旋兼任總統府資料室主任(國家安全局的前身),正式統籌臺灣的情治工作。同年7月擔任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進入黨內決策核心。1952年主導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現名「中國青年救國團」)成立,增加其在教育機構與青年學生的影響力。1954年擔任國防會議副祕書長。此後蔣經國歷任要職,包括行政院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956年)、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1957年)、國防部副部長(1964年)、國防部長(1965年1月3日)、行政院副院長兼財經委員會主委(1969年6月)、行政院長(1972年5月29日)等職。
蔣經國曾在1966年訪韓、1967年訪日。1970年第四度訪美時在紐約遭到台灣青年黃文雄、鄭自才企圖刺殺未果。
1972年,出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1975年,繼蔣中正後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1978年經由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當選為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1984年連續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1988年因糖尿病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職務在司法院長林洋港監誓下,由副總統李登輝依憲宣誓繼任。
由於1978年美國宣佈將與中華民國斷交,次年又發生美麗島事件,國內外政治局勢出現重大變化。而後為了因應國際情勢的演變,及解決國內政治改革的需求,在蔣經國執政晚年逐步開始自由化的改革,先是未強力鎮壓民主進步黨突破黨禁宣佈組黨,繼而於1987年宣佈解嚴、開放赴中國大陸探親,次年開放報禁。1985年,在接受時代週刊採訪時,曾表示自己已是台灣人,並宣言蔣家後代不會再任總統。
[编辑] 蔣經國主政臺灣時期經濟發展
蔣經國主政臺灣時期,臺灣經濟發展迅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六千美元,並使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但也由於過度注重經濟而使環境嚴重污染失衡,至今仍為嚴重問題。
[编辑] 推動政治民主化

蔣中正逝世後,臺灣社會由追求經濟的富裕,轉向追求政治的民主。這段期間發生的中壢事件(1977年)及美麗島事件(1979年),反映此股趨勢的隱隱胎動。根據相關文獻的記載,面對來自海峽對岸、國際局勢和島內本土化潮流的壓力,蔣經國很早就意識到,只有持續發展經濟、落實政治民主,建立更開放的社會,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才得以繼續維持。民國七十年代(1980年代),蔣經國加速民主改革的年代,從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及報禁、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到國會改革。
蔣經國開始思考解嚴以及國會改革問題萌芽較早,據稱曾交待時任駐美代表的錢復研究「戒嚴」(martial law)的意義,以及國際社會對臺灣戒嚴的觀感。1987年10月7日下午,蔣經國在總統府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Mrs. Katherine Graham),正式告知對方「中華民國將解除戒嚴、開放組黨」,臺灣的民主改革踏出了歷史性的一步。此後,《動員勘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動員勘亂時期集會遊行法》與《動員勘亂時期人民團體法》的草擬工作,曾遭遇黨內質疑大幅度開放自由權利是否合宜的聲浪。蔣經國之回應是,「解嚴後當然應該更寬,不能更嚴,否則就是換湯不換藥。」國民黨必須持續改革的基調因此確定。
1987年7月15日,《國家安全法》開始施行,同日中華民國正式解除實施了三十八年的戒嚴(金門與馬祖則在數年後解除戰地政務﹞。蔣經國「法統在法不在人」的決定,確定了台灣朝向民主改革不可逆轉的方向。隨後又解除實施了三十多年的報禁。
[编辑] 政治評價
一般來說,蔣經國的評價比其父蔣介石高。
[编辑] 正面評價
- 解除戒嚴令,使台灣社會恢復實態憲政,促進政治民主化。
- 大量啟用台灣本省籍官員(如李登輝、林洋港),使國民黨逐漸本土化。
- 行政院長任內推動十大建設讓台灣取得令人矚目的經濟成長。
- 創設中國青年救國團,灌輸青年愛國觀念,並給予青年戶外活動參與社交的空間,培養團隊精神與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推動團康舒解苦悶有效減少青年自殺率。
- 關心基層民眾的生活,並實際走訪台灣各鄉鎮以了解地方實際需要,勤政愛民,成為台灣走透透的始祖。
- 在集權政權中罕見的以統治者自身的清廉為表帥,藉以維持政府的清廉,發揮政府團隊的廉能政治。
-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罪犯減刑條例第一條(立法目的):“為追念蔣故總統經國先生仁德愛民之遺志,予罪犯更新向善之機,制定本條例。”
- 擔任行政院長任內,為了改革台灣人鋪張餐飲的陋習,因此在電視上的政令宣導時告知大眾:台灣人每年可以吃掉一條高速公路(指餐飲開銷的費用可挪來建設一條高速公路),同時提倡「梅花餐」,指每餐五菜一湯,五菜指梅花的五片花瓣,湯則位在花蕊位置,使餐飲闊奢風氣得以收斂。
- 其親自下鄉走訪與親民的活動,據知每年超過200次,勤勞程度難有人出其右。同時也極注重偏鄉建設,與韩国相比,台灣的鄉村建設程度明顯較進步,也使城鄉落差的程度不若韩国嚴重。
- 在推行十大建設之前先推行針對政府行政方面的十項革新,使行政執行更為簡廉有效,進而讓十大建設施行時更加紮實,此外也向人民頒佈「政治與社會革新」的八項要點,也有人將此兩次的革新頒佈共稱為十八項革新。
[编辑] 負面評價
- 縱容特務政治,助長白色恐怖。如林宅血案、陳文成事件、江南案。
- 過晚推行民主化、自由化。
- 部分民進黨人士也認為,救國團的設立其實是施行愚民政策,期望大學生只吸收學習西方的先進專長技能,但卻不要去接觸瞭解西方的民主法治觀念,所以救國團設置許多簡易(甚至幼稚)的團康活動,藉此消磨大學生的課餘時間,避免他們利用剩餘精力去思考政治制度的改善,進而給當政者壓力。
- 在國共內戰末期蔣經國負責前往上海改革幣政(金圓券)但失敗,雖稍有起色但最後終究失敗,不過此一失敗與局勢關連性較大,一人與行政之力改變有限。
- 「漢賊不兩立」的外交政策及堅持自己代表全中國的觀念導致影響了台灣的外交。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中華民國政府元首 | ||
前任: 嚴家淦 (代總統) |
中華民國總統 1978年5月20日—1988年1月13日 第6-7任 |
繼任: 李登輝 |
前任: 俞大維 |
中華民國國防部長 1965年—1969年 |
繼任: 黃杰 |
前任: 嚴家淦 |
中華民國行政院長 1972年6月1日 —1978年5月29日 |
繼任: 孫運璿 |
中國國民黨領袖 | ||
前任: 蔣中正 (中國國民黨總裁) |
中國國民黨主席 1975年—1988年 |
繼任: 李登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