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信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宗教系列 基督教 (基督宗教) |
|
基督教歷史 基督教發展時序 耶穌基督 耶穌十二門徒 大公會議 大分裂 十字軍東征 宗教改革與反對教 中國基督教 中國基督教史 |
|
三位一體 聖父 聖子 聖靈 |
|
基督教神學 基督教會 禮拜 聖恩 · 救贖 山上寶訓 十誡 |
|
聖經 舊約 新約 次經 偽經 |
|
基督教派 天主教 東正教 新教(反对教) 摩門教 (有爭議) 基督教運動 |
浸信会(Baptist Churches,又称浸礼会),基督新教主要宗派之一。十七世纪上半叶产生于英国以及在荷兰的英国流亡者中。当时属清教徒中的独立派。反对给儿童行洗礼,主张教徒成年后方可受洗,且受洗者须全身浸入水中,称为“浸礼”,故名。并主张独立自主,反对英国国教和政府对地方教会的干涉。
各地方的浸信會並不受一個中央的總會管理,而都是各自獨立、自主和自治;浸信會傳入美國後,自1836年起派傳教士來中國。1845年,美国的浸信会分裂成美南浸信会和美北浸礼会。目前存在於各地區的浸信會聯會(例如: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香港浸信會聯會、馬來西亞浸信會聯會等),並不是管理各地方浸信會的組織,而是由各地方浸信會自由加入,目的在協調共同事工的推動。
目录 |
[编辑] 信仰特色
浸信會信仰的特色可以用七個英語短句表達,而其每一句開頭的字母拼起來剛好是BAPTIST。
- Biblical authority 認識和肯定《聖經》的權威
浸信會以《聖經》作為信仰和實踐的最高權威(若干宗派在《聖經》之上還加上教會或是信條)。一般說來浸信會中對於特定神學立場的執著是比較淡的。浸會中可能有加爾文主義者(以司布真為例),也有亞米念主義者;可能有時代主義的支持者,也有恩約神學的擁護者。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浸會中的神學是豐富而多樣的。
- Autonomy of the local church 自主的地方教會
- Priesthood of the believer 信徒皆祭司(信徒都是人人平等的)
- Two ordinances - Believer's Baptism and Symbolic Communion 兩種教會禮儀-信徒的浸禮與紀念性質的主餐
- Individual soul liberty 人有上帝所賜的自由意志來選擇他的信仰,但人也要對自己自由意志的行使負責任
-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政教分離
- Two offices of the church - Pastor and Deacon 牧師和執事作為教會僕人的職份
另一種版本:
- Beliver's baptism 信徒的浸禮
- Autonomy of the local congregation within the associational framework 自治而互助的地方會眾
- Primacy of Scripture 《聖經》首要和卓越的地位
- True belivers only in the church 真信徒組成的教會
- Individual competency and the beliver's preisthood 在聖靈引導下人人都有能力認識上帝以及人人皆祭司
- Sepe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政教分離
- Two ordinaces 兩種教會禮儀-浸禮與紀念性質的主餐
[编辑] 浸信会在美国
1845年,美国的浸信会分裂成美南浸信会和美北浸礼会。
[编辑] 浸信會在澳門
1836年9月17日,叔未士牧师及叔何顯理女士夫妇(Rev. & Mrs. John Lewis Shuck,只有23岁和18岁的新婚夫妇)從美國抵达澳门,成为来华的第一位浸信会宣教士。
[编辑] 浸信會在香港
1842年3月,叔未士牧師夫婦從澳門抵港,早期於上環百步梯設宏藝書塾傳揚福音。翌年,於皇后大道設立首個教會,並命名為皇后大道浸信會,後得仁牧師協助,設立潮語崇拜。同時,他們在長洲設立佈道所並於次年開辦學校。
然而,叔何顯理女士在1844年11月27日病逝,叔未士牧師於次年回國,使教會工作一度停頓。
至1860年,荷蘭浸信會宣教士約翰生夫婦(Rev. & Mrs. John W. Johnson)到香港,並使數位華人信教,他們隨後轉往潮州工作。1880年,約翰生夫人回到香港,回後香港地區工作,在幾經轉折下,教會漸見規模。1890年,教會購得地方作禮拜堂,及聘得美國牧師湯傑卿,於是在1901年香港地區正式成立教會,同時訂名為香港浸信自理會,自始浸信會在香港發展蓬勃。
[编辑] 浸信会在中国
浸信會從澳門、香港傳道後開始深入中國大陸,先在華南地區的兩廣地區,再往華東及華北,逐漸地延伸至華西與華中一帶,在中國十三個省中傳教。在1949年,美南浸信会在中国有教会392间、佈道所410间、信徒123,000人、220位宣教士,主要分布在山东、广东等省。
至1951年,全数宣教士曾被迫离開中国。
[编辑] 浸信会在台湾
1948年6月间中华浸信会全国联会差派杨美斋牧师到台湾进行边疆布道,10月19日,美南浸信会差派明俊德教士(Miss Bertha Smith)由山东济宁抵台北,12月26日举行浸会在台湾首次的主日崇拜。50年代前后,原在中国浸信会在浸会宣教士和信徒纷纷迁到台湾。因此浸信会在台湾的事工,以当时军公教背景居多的大陆省籍族群为主要对象,也因而被以为系纯“国语系”教派。
1954年7月5日成立“台湾浸信会联会”,1972年更名为“中华基督教浸信会联会”沿用至今。第一任主席为宣教士同时也是浸信会神学院创校院长的柯理培牧师,现任主席为恩惠堂邹仁鸿主任牧师。
[编辑] 華人浸信會名人
- 戚庆才牧师:中華全國浸信會联会的主席。上海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75号怀恩堂牧师(1935-1989)。牧养信徒达54年之久。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
- 周聯華牧師:浙江慈谿人,民國九年三月七日生,美南浸信會神學院哲學博士;從事傳道、聖經研究員、作家、教授等工作,曾製作台灣電視公司「清晨佳音」福音性節目,現任台灣世界展望會董事長與亞洲浸信會神學院院長。
- 唐佑之牧師:曾任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教授、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教授,美國金門浸信會神學院教授。
- 王美鐘博士:道學碩士 (M. Div.),神學博士 (Th. D.);現任馬來西亞浸信會神學院院長、馬來西亞浸信會聯會差傳部主席、馬來西亞神學院校協會主席、全球華人浸信會宣教促進會總幹事、世界華福會神學教育協調主任。
- 鄒仁鴻牧師。
- 郑明贤长老:奥克兰会幕浸信会执事长老。
- 林以諾牧師:香港阡陌社區浸信会主任牧師。
[编辑] 參考文獻
浸信會信仰與體制的特色答問篇 王美鐘博士著 ISBN 962-933-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