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清明上河圖畫長528公分,高24.8公分。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960年-1127年)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畫中有五百五十餘人,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艘,房屋樓宇三十多棟,車轎有二十多件,往來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宋徽宗酷愛此畫,用“瘦金體”親筆在圖上題寫“清明上河圖”五字。
[编辑] 作者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畫院畫史張擇端,也有一說作者不止張擇端一人,董其昌《容臺集》說:「乃南宋人追憶故京之盛,而寓清明繁盛之景,傳世者不一,以張擇端所作為佳。」「紹興初,故老閒坐,必談京師風物,聽之感慨有流涕者,故其時西北耆舊,談宣政故事者,為人所重。」甚至有人提出观点说是南宋人懷念昔日強盛時期而作。
清明上河圖歷十年畫成,最早由北宋宮廷收藏,靖康之禍後流入民間,歷經輾轉,後為南宋賈似道所得,元朝時期再度進宮,至正年間又被調包,流落民間,後來落到宰相嚴嵩、嚴世蕃父子手上,明人田藝蘅《留青日札》載嚴嵩為得《清明上河圖》,以千二百金從蘇州陸氏處購得,“饞得其贗本,卒破數十家”。嚴嵩倒臺,圖被沒收,第三次納入宮廷。經明代皇室收藏,後來太監馮保偷出,在畫上加了題跋,之後真本又不知去向,二百年後,由清朝湖廣總督畢沅收藏,畢沅死後,《清明上河圖》第四次進宮,深藏紫禁城內。1911年,曾被溥儀帶至東北,1945年,被收入東北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
[编辑] 仿作
因為該畫名氣大,歷代多有畫家臨摹,明代畫家仇英曾臨摹《清明上河圖》,以蘇州為背景的“蘇州片”《清明上河圖》,最有名的是《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乾隆元年(1736年)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畫成,集各家所長,融洽中西,細膩嚴謹;直至1950年冬天才由沈阳博物館的楊仁愷等人在東北博物館庫房的贗品堆裡鑑定出真跡。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則藏有《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编辑] 爭議
清明上河圖流傳至今,不免遭到修改。其中一個具爭議的部份是包括驢、小孩及老者的部份。直至1973年才被故宮博物館把驢從畫中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