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報頭題字 |
|
澳門日報(英文名稱:Macao Daily News;簡稱:澳日)是一份在澳門出版的報紙。以澳門、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主要對象,亦是澳門兩家每天出版的報紙之一。
目录 |
[编辑] 沿革
報紙於1958年8月15日創刊,其前身是同在澳門發行之《新園地》(1950年3月8日創刊,至今成為該報副刊),每日發行量為10萬份左右,佔澳門報紙發行量之七至八成,為澳門現時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創刊總編輯王家楨(至1978年初)。
《澳門日報》於1994年11月由兩圓提升至每份三圓澳門幣,2005年7月1日提升至每份四圓(報界通稱澳日,由於提價後是唯一售四元的本地中文日報,坊間亦有稱四蚊報)。1993年6月起全面使用北大方正電腦照排系統,正式取代鉛字制版;1988年5月起開始每天彩色印刷,所佔比例越來越多(現通常16至20版是全彩版),現本埠版出紙10至16大張、外埠版9至12大張。
該報於1996年10月起與澳門大學合作開設網上新聞服務;1997年8月5日開始獨立網上電子報,有報紙上各大欄目(除娛樂版與廣告)和副刊供免費瀏覽,是現時資訊量最多,分類較完備的澳門網上報紙,每天凌晨兩點半左右更新新一天主要新聞。
創刊初期報社連印刷場地設於河邊新街28號,1978年10月3日起至今在伯多祿局長街37號自建七層大廈經營,另在東望洋街設有東區辦事處;現任董事長李成俊(創刊時期為經理)、社長李鵬翥、總經理陳友蓮、總編輯陸波、副總編輯溫能漢、採訪主任曾藝。在澳門工作的編輯部、經理部全社職工175人。在廣州、珠海設有辦事處,並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設特約記者;在珠三角主要城市及廣東、福建、海南三省僑鄉有特約通訊員和供稿作者,報社亦接受讀者轉交至工傷意外的肇事者家屬捐款事宜。
[编辑] 立場與批評
報社領導層皆為親北京人士,編輯方向亦為此為主導(該報亦成為在中國內地流通之其中一份澳門報紙,在中國各省市皆有發行站),常有內地新聞團體、官方團體拜訪報社,現任社長更一直是全國人大代表,總編輯亦為全國政協澳門委員(回歸前分屬全國人大、政協廣東省代表)。新華社亦經常摘刊其社論註。基於該報有深厚中方背景,故回歸前其立場與澳葡政府相左(用現在的話說是在維護澳門「和諧穩定」的基礎上),在此「在野」的情形下形成對澳葡政府的批判作用,從而為澳門各華人團體提供喉舌作用以表其立場,故該報「人民喉舌」的稱號不脛而走。當時許多草根階層在生活中面對澳葡政府的不平等待遇,總透過該報宣洩出來,藉向澳葡政府施壓,這實贏得大部分澳門居民讀者的支持和信任,另外在六四事件中,該報與當時香港親中媒體一樣,其報道立場曾出現重大轉向。
澳門回歸後,澳門日報的親中角色更進一步成為親政府立場,由「人民喉舌」轉化為「政府喉舌」的報紙,其批判對象轉變為針對澳門民主陣營。有意見認為,該報為澳門特區政府推銷政策,在報道方式上偏頗特區政府的作為,缺乏批判,甚至指責報章隱惡揚善、扭曲事實。常有澳門網民對該報口筆伐誅,報紙也曾被公開焚燒。另外,該報經常於顯著版面刊登夜場廣告、求職廣告的可信性,為近年經濟起飛帶來之地產熱潮「火上加油」提供廣告空間,亦受到一些人的批評。
由於澳門日報的發行量大,每當大小社團有活動舉辦或宣傳、成立或執委改選、或各學校舉辦宣傳活動時,一般都會對該報供稿與照片,報紙亦對部分大型社團以顯著版面刊登消息,以收宣傳之效。該報為此特設「社團訊息」專欄,成為澳門居民關注社團消息的最主要消息來源。
每逢在重大節日(五一勞動節、國慶或農曆新年、澳門回歸紀念日等)、社團人士有喜慶之事、立法會選舉與當選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等事之後,澳門各大小社團及社會人士均習慣集體對相關之人士、事件均以連續數版全版登報「實至名歸」之類字眼以示祝賀,尤其在該報刊登為甚。
澳門主要的政治團體之一、批判陣營的代表新澳門學社在2005年11月於其刊物《新澳門》第31期中加插一版跨頁「愛瞞日報」(澳門日報之諧音)模彷該報版式與道謝廣告為主反映澳門主顧主義(clientelism)模式與宣揚途徑,因此「愛瞞日報」亦成澳門少部分網民對該報的稱呼。
據中國新聞研究中心在2004年的研究顯示,《澳門日報》以地區治安新聞佔最多比例,接著是商業經濟和民生問題的新聞,最少的是弱势社群与生态环保類。另外其消息來源,最多來自政府機構或其發言人,其次順序分別是司法警政人員、工商漁農等社會團體。其新聞來源比較少來自大學教授、研究人員等權威。該研究評價《澳門日報》吻合親政府報紙的定義,其報導立場比較少批評政府。[1]
[编辑] 屬下機構
報紙屬下之澳門日報讀者公益基金會於1984年6月28日成立並於同年12月2日舉辦首屆公益金百萬行,基金會善款來源於每年年底舉辦之百萬行所收集之善款,主要幫助低收入之品學兼優學生提供學雜費補助,報社亦有涉足於澳門的出版事業(星光出版社、澳門日報出版社)、電影院 (永樂戲院)與書店生意(星光書店、澳門文化廣場,1988年6月開幕)。
[编辑] 其他刊物
[编辑] 澳門手冊
由報紙創刊20周年(1978年)起每五年編撰的一部介紹澳門的類似年鑑式刊物,以報館職員撰稿拍攝圖片並編輯印刷。刊物主要分澳門概況、日用法例、生活便覽、澳門風光圖片、社團導覽與佔全書四成頁數之贊助客戶之廣告,及後社團與廣告頁、生活便覽被刪減;2003年出版的第六部《澳門手冊》以較豐富亮麗的圖片配以精裝印刷出版,但內容相比以前數部《手冊》,已變為純粹反映及宣傳澳門各方面發展的刊物,失去原本面向澳門居民的實用性之效。
因為刊物是慶祝報慶而設,為優惠讀者,逄出版日前後在報紙上刊登印花,市民剪下印花即可以刊物發行價格之半價換購,餘刊在書店寄賣或送至圖書館收藏。
[编辑] 澳門地圖
最初稱《最新澳門詳圖》,以較近期地藉局資料繪製雙面彩色印刷,帶中葡文街道名稱及對照;首份在慶祝創刊19周年(1978年)隨報附送的,從1983年起與《澳門手冊》一起發行,市民可憑印花換領一份,地圖本身亦有另外發售;雖然地圖本身仍有缺陷(如北區少部份街道仍欠缺標示),但訊息量已足夠澳門居民使用。該地圖也是除香港繪製之澳門地圖外(澳門地藉局在2000年前較少公開發行澳門地圖)澳門居民容易得到之整版澳門地圖。
[编辑] 澳門馬經
由1991年1月開始的報紙內增刊《澳門馬經》排位版在1992年4月拆分零售,初期為每份三圓;現每周發行兩次,每份零售五圓。
[编辑] 世界波經
創辦於2002年4月5日,逢星期五出版,每份三元。
[编辑] 活動
[编辑] 十大新聞選舉
首屆十大新聞選舉於1979年1月初舉辦,至今(2005年為第27屆)仍與澳門國際銀行合辦,此為該報維持最久之有獎遊戲,遊戲對象現擴展至港、澳與中國內地等有合法證件及護照之居民。
此選舉由每年1月1日起,由編輯選定特定條目該年度之澳門與國內外新聞兩組各30條,於該報及網上刊登並提供參加表格。讀者選出得票最多的「十大新聞」,填好報紙上表格後交到報館或其他收集點,或透過網上投票亦可。
2月中旬截止後,經主辦單位以電腦統計得出最多之新聞共20條,再由電腦核對選中票數最多或較多之選票,全中者可獲20個特別奬的優先抽奬權,由合辦雙方加上見證官員下「公開」抽獎;由合辦銀行送出澳門圓獎金作為該20名中奬者的該行儲蓄戶口奬,此外還設有入圍奬(去年為100名)各得其他贊助商之獎品或飲食券、代金券等等,若三個月不來辦理領奬手續則獎項作廢。
由於選舉是以編輯既定新聞予讀者再挑選,加上報紙回歸後之定向,此選舉未必完全具「澳門十大新聞」之代表性;加上由新聞稿內文可看出,選舉某程度有對報紙、銀行以至其他贊助機構吸引客戶之效。
[编辑] 優異生旅行團
自1980年8月開始,該報先後與商業機構,到現在的澳門基金會聯合舉辦優異生旅行團,經審核成績後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到中國內地旅行,至2006年已舉辦到第24屆(該年名額有60位)。早期以廣東省為主,近年已增至北京、華東、四川、雲南等地。旅行團成員更成立澳門朝陽學會,保持聯絡,互相交流。
[编辑] 歷史上同名的《澳門日報》
- 1917年短暫刊行之《澳門日報》,8開6版,以活版木字印刷。
- 1925年9月~11月創辦之《澳門日報─一份刊登新聞、文學和傳播史實的日報》(Diário de Macau─Jornal Noticioso, Literário e de Divulgacã o Histórica)。為澳門出版的首份葡文日報,每周除周一與周六外出版。社長為薩爾門托(A.Morais Sarmento),共出版65期。
[编辑] 注釋
- 註 :該報每天之「社論」針對的是國內或國際局勢,對澳門的評論文章稱「新聞小語」,另還有「一家之言」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