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
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王小波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 - 1997年4月11日),北京人,作家。年轻时在云南农场作过知青,插过队,作过工人、老师。1978年至198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84年赴美。1988年获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后开始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
目录 |
[编辑] 王小波生平
1952年5月13日 出生于北京。
1968~1970年 云南农场知青。这段经历成为他最著名的作品《黄金时代》的背景。
1971~1972年 山东牟平插队;后作民办教师。
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工人生活是他《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
1977年 与当时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著名社会学家)相识相恋,后结合。
1978~1982年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就读于贸易经济商品学专业。
1982~1984年 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开始写作《黄金时代》。
1984~1988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小说,其间得到许倬云先生的指点。
1988~1991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91~1992年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1997年 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 逝世于北京(遗体解剖后证实死因是心脏病突发)。其后,他的作品盛行于世,他的文体成为无数青年仿效的目标,而他的思维方式亦影响了不少人。
[编辑] 作品风格
王小波在白话文叙述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写作小说的同时他也创作过一些杂文与随笔文章。并且很多人都是由于精彩而睿智的杂文作品接触和认识到王小波。王小波的东西方生活与求学经历,使他成为一个富有自由人文精神和独立知识分子品格的写作者。
在他的作品中,贯穿着其特有的黑色幽默,这些也表明了王小波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态度。王小波的一系列小说都以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作为蓝本,如下放到云南的知识青年,在某个医院或高等专科学校从事技术工种的工程师等等,作品的年代背景也与王小波的生活与成长时期相重叠,在这些作品中,他刻画了这样一种现实:“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
从杂文作品中看,哲学家罗素对他思想影响很深,他推崇和提倡科学与理性,并且认为人的生活应该追求未知,他反对进行思想禁锢,主张人们思维应该保持多样化,使生活变得有意思有趣,去热爱智慧。 他的作品在他身后盛行于世,影响了众多青年,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生,他们至今还会常常引用王小波作品中的文字,来表明自己的激昂和犀利。其曾编写过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并由此获得了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
[编辑] 主要作品列表
[编辑] 小说集
- 《唐人秘传故事》1990年8月 山东文艺出版社
- 《王二风流史》1992年3月 香港繁荣出版社
- 《黄金时代》1992年8月 台湾联经出版社
- 《黄银时代》1997年7月 花城出版社
- 《白银时代》1997年7月 花城出版社
- 《青铜时代》 1997年7月 花城出版社
- 《黑铁时代》 1998年2月
[编辑] 杂文集
- 《思维的乐趣》1996年11月
- 《我的精神家园》1997年5月
- 《理想国与哲人王》
[编辑] 书信集
- 《爱你就像爱生命》(与李银河合著)2004年5月
[编辑] 电影文学剧本
- 《东宫西宫》
[编辑] 未知分类
- 小说或小说集
- 《未来世界》1995年7月
- 《地久天长》1998年2月
- 杂文或杂文集
- 《沉默的大多数》1997年10月
-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与李银河合著 199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