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原名双(或霜、爽),号熊伯(或雄魄),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1927年7月—1928年7月,1930年9月—1931年1月)。
目录 |
[编辑] 生平
[编辑] 常州:败落的士绅之家
瞿秋白祖籍江蘇宜興,生於江苏省常州府城内東南角的青果巷(今82号)一座名为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香樓二楼。八桂堂是瞿秋白的叔祖瞿赓甫的住宅,这所住宅内花木繁多,因有八株桂花而得名八桂堂,天香楼也是因沉浸在花木的芬芳之中而得名。瞿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为官,瞿赓甫当时任湖北布政使。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母亲金璇,也是官宦之女,精于诗词。她的子女中长大成人的有5子1女,瞿秋白是家中的长子。由于瞿秋白头发上生有双旋,父母为其取名双(或同音字霜、爽)。
1903年,瞿赓甫死在湖北任上,从此瞿家的家道开始中落。瞿赓甫的遗属开始瓜分财产时,瞿世玮作为瞿赓甫的侄儿被迫离开八桂堂,先后租住乌衣桥、星聚堂等处,一家的生活日益窘迫。1904年,5岁的瞿秋白进入私塾启蒙读书,次年转入冠英小学。1909年春天,10岁的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现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该校校长屠元博,曾经留学于日本,是同盟会员。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瞿秋白从他那里接受了反清革命思想的影响。但是,瞿秋白在中学时代确实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将母亲也接到那里,并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农历正月初五,母亲金璇服毒自尽。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泽的堂史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编辑] 北京:俄文学生
1917年春,瞿纯白调外交部任职,瞿秋白也随同北上到北京,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于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免费入学),学习俄文。
1919年5月4日,性格内向的瞿秋白參与了五四運動,也加入了李大钊,张崧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编辑] 莫斯科:晨报记者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
1921年秋,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书籍。1922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由张太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瞿秋白担任他的翻译。
[编辑] 上海:涉足政治
陈独秀回国时,邀请瞿秋白回国工作,于是瞿也随同陈独秀回到北京。1923年夏,于右任、邓中夏创辨上海大学,瞿秋白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同时,瞿秋白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担任《新青年》的编辑,
1924年,国民党改组,瞿秋白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并来往上海广州之间,当翻译,参与一些国民党的工作(例如上海的国民党中央执行部委员等) 。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後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编辑] 第一次担任中共领袖:危机时刻
1927年7月,武汉国共分裂,陈独秀威望大减,退出中共中央。瞿秋白被推举主持中央政治局,成为繼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在瞿秋白主持中央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间(1927年7月-1928年5月),发生了南昌暴动,广州暴动,以及秋收暴动。瞿秋白的领导方式与强势作风的陈独秀不同,只发表一般政治主张,对组织和军事完全放权。
1927年,瞿秋白在汉口主持召开“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国民政府和进行秋收起义的方针。
[编辑] 莫斯科:中共代表
1928年4月,瞿秋白从上海经海路抵达大连,又改乘火车沿中东铁路北上,通过满洲里的秘密通道出境进入苏联。5月中旬,瞿秋白抵达莫斯科。6月,瞿秋白在莫斯科郊外的兹维尼果罗德镇主持召开中共六大,随后留下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六大”之后,瞿秋白继续留在莫斯科当了两年代表,实际在国内直接领导中共的是李立三和向忠发。
[编辑] 再度担任中共领袖
1930年7月,瞿秋白由于立场调和,被当地的党部指为机会主义和异己分子的庇护者,撤销了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代表的职务,携妻子离开苏联回国,8月中旬回到上海,主要任务是在9月底召开六届三中全会,批判立三路线。
但由于瞿秋白“没有认出立三路线和国际路线的根本不同”,对立三路线的批判不够彻底,于是在1931年1月7日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不仅开除了李立三的中央委员,瞿秋白也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不再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此后瞿秋白前往上海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与茅盾、鲁迅交往。
[编辑] 江西:最后时光
1934年1月,由于无法继续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瞿秋白又回到瑞金(2月5日),担任了人民委员的闲职。
红军长征后,瞿秋白带病留守南方。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向香港转移途中,在福建省长汀县水口镇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同年6月18日,在长汀中山公园執行槍決,秋白神態自若,到達刑場後,盤膝而坐,微笑說「此地甚好」,從容就義。1955年,遷葬北京八寶山烈士公墓。在关押期间,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
[编辑] 文学
瞿秋白的杂文锐利而有才气,俄语水平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他翻译了许多俄语文学、政治著作,并第一个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瞿秋白作为一个典型的文人参与到政治中去,遭到排挤冷落直至牺牲,这被人们视作一个悲剧。其曲折的心路历程在《多余的话》中有着真诚的表达。根据他临终前的自述,他只是一个半吊子的文人,参与政治运动,乃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完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1]
瞿秋白与鲁迅有着很深的交往。瞿秋白曾到鲁迅家中避难,鲁迅把瞿看作知己,曾写过“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期世当以同怀视之”一联赠予。瞿秋白也写过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对鲁迅的杂文创作作了中肯的评价。瞿秋白被捕后鲁迅曾想方设法委托人营救。瞿被處決后,鲁迅叹息良久,说过:“瞿若不死,译这种书(指《死魂灵》)是极相宜的,即此一端,即是判杀人者为罪大恶极”,并带病编校了瞿的遗著《海上述林》。
[编辑] 年表
- 1899年,出生于江苏常州
- 1917年,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俄语
-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与郑振铎等创辨《新社会》
- 1920年,任《晨报》特派记者,赴苏联。十月革命后中国人第一次在苏联向国内发出各种现地报导
- 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23年,从苏联回国。担任《新青年》、《前锋》、《向导》等刊的编辑,并参与筹备上海大学,任社会学系主任
- 1924年,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
- 1925年1月,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
- 两度主持中共中央工作(1927年7月—1928年7月,1930年9月—1931年1月)。
- 1927年,主持召开中共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路线
- 1928年,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六大,当选为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等
- 1928年7月—1930年9月,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长。
- 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与鲁迅交往甚密
- 1934年,回到江西苏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教育部长
- 1935年2月24日为国军第三十六师向贤矩所部俘获。5月23日(被押期间),写下著名的《多餘的话》。6月18日于福建长汀西门外罗汉岭被殺。
- 1945年4月20日,毛泽东主持作出的中国共产党扩大的6届7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说瞿在1927年11月—1928年4月犯了左倾盲动主义路线的错误。
- 文化大革命初,被毛泽东定为叛徒。墓地被红卫兵破毁。
- 1980年10月,中共中央为他恢复名誉。
[编辑] 著作
- 《赤都心史》
- 《饿乡纪程》
- 《多余的话》
[编辑] 家庭
瞿秋白一共有过两次婚姻。
- 第一位妻子王剑虹,湖南人,是上海大学的学生,1924年1月与瞿秋白结婚。同年7月因肺病去世。
- 第二任妻子杨之华,浙江萧山人,也是上海大学的学生,在与前夫沈剑龙离婚后;1924年11月7日,杨之华与瞿秋白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沈剑龙也亲临祝贺。1935年瞿秋白去世后,杨之华被安排去了苏联。1936年,杨之华在莫斯科被王明隔离审查,直到1938年才被平反,进入东方大学中国部边工作边学习。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杨之华母女回国,又在新疆迪化被盛世才拘捕关押了四年。1949年以后,杨之华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和全国总工会的党组成员及女工部部长,文革中杨之华受到批斗,被长期关押,1973年10月20日在北京逝世。
- 瞿独伊是杨之华与沈剑龙的女儿,生于1921年11月。1930年瞿秋白夫妇从苏联回国时,将瞿独伊留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上学,并委托鲍罗廷夫妇代为照管。1949年以后瞿独伊成为新华社记者,1950年前往苏联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1957年回国后,任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78年,在新华社国际部俄文组从事翻译和编辑,直到1982年离休。
[编辑] 参考文献
- ↑ 瞿秋白:《多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