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男,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和早期最主要的领导人。1927年7月被逼辞去党内领导职务。两年后被开除出党。是中共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悲剧性人物。
[编辑] 个人简历
- 1879年10月9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
- 1898年考入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
- 1901年10月第一次留学日本。
- 1902年3月返回,9月第二次赴日,读成城学校陆军科。
- 1903年4月因参与剪湖北学监辫子的活动,被强行遣送回国。
- 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
- 1905年在芜湖发起成立“岳王会”并任总会会长。
- 1906年第三次留学日本,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学习,后人早稻田大学学习英语。
- 1907年回国,在杭州浙江陆军小学任国文史地教习。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陈独秀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和安徽高等学堂教务主任。
- 1913年参加反袁“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后获释。
- 1914年赴日本,协助章士钊办《甲寅》杂志。
- 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推动新文化运动。
- 1917年成为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并教授文学。
- 1918年12月和李大钊合办旨在宣传民主、科学以及新文化的《每周评论》杂志。
- 1919年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开始在中国倡导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和李大钊等开始探讨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陈独秀、李大钊和张申府常被认为是创立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主要人物。
- 1920年因风化问题被北京大学解职,前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策动下,组织共产主义小组。
- 1920年12月,应陈炯明邀请,前往广州任广东省教育委員會委員長。
- 19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缺席被选为党的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党的第二届、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届、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
- 1927年7月12日,鲍罗廷遵照斯大林的指示,重新改组中共中央,由张国焘、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周恩来组成临时中央局兼常委。陈独秀被停职,于是给临时中央发了一封辞职信。
- 1929年11月16日,因在中东路等问题上发表不同意见,被开除党籍。后发表《告全党同志书》公开信。
- 1931年5月,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
- 1932年10月,被国民党当局以创办非法政党的罪名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
- 1937年8月获释。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
- 1942年5月27日在江津逝世。
- 陈独秀墓位于安庆市北郊十里乡叶家冲月形山麓。墓碑上只有「陈独秀之墓」五个字,无任何说明和评价的文字。近年来,地方政府扩大了陈独秀墓地并修建了“陈独秀纪念馆”。
- 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也是共产党人,在1927年和1928年先后被国民党杀害。
[编辑] 评价
中共历来肯定陈独秀在文化启蒙和建党方面的功绩,其一生的主要成就包括:(1)创办新青年,并成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2)创建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中共早期最主要的领导人(1921年-1927年)。在1945年在中共“七大”预备会上,毛泽东曾高度评价陈独秀,称他是“五四运动总司令”和“做了启蒙工作,创造了党”,并撰文“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高擎;南陈北李(指李大钊),建党丰功;晚年颓唐,浩叹由衷”。
但是,由于1926年到1927年间陈独秀的对国民党内日益高涨的反共清党势力妥协退让,消极对待中共对军事和政治领导权的争夺,拒绝放手发动群众和准备武装斗争,导致1927年中共和其领导的革命力量在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发动的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中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陈独秀也因此长期被中共官方指为犯有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遭到批判。但是,也有人指出,陈独秀在这一期间的作为基本是遵照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因此不应该让陈承担过多的责任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