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石涛(1641年—约1718年),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相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他是明靖江王赞仪的十世孙,朱亨嘉的长子,终年55岁。顺治二年(1645年),十六岁的他,在国破家亡的命运促使下,由桂林赴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改名石涛。
石涛一生浪迹天涯,云游四方,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及黄山住了10年左右,结交画家,后来到了江宁(南京)。他虽入佛门,但没有挣脱世俗名利观念,想得到清廷重用。清圣祖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两次南巡时,他在南京、扬州两次接驾,献诗画,自称“臣僧”。后又北上京师,结交达官贵人,为他们作画。但终因石涛为明代藩王后裔及和尚的身份,上进无望,返回南京。最后定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并总结与整理他多年来绘画实践的经验与理论,使他晚年的作品更加成熟和丰富多采。石涛著有《画语录》十八章。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