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線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紅線女(1927年—),原名鄺健廉,廣東開平水口镇泮村人,生于广州西关,现居广州环市路華僑新村,是中国享誉海内外的粵劇表演藝術家,众人皆称为“女姐”。其代表作《荔枝颂》、《珠江礼赞》、《昭君出塞》更被视为粤剧唱腔的经典,并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红腔。
目录 |
[编辑] 艺术生涯
“女姐”的家族颇为传奇,堪称粵劇世家,外祖父是名鬚生聲架南,舅父是名武生靚少佳,舅母是著名花旦何芙莲,堂伯父是同治年间创建粤剧行会“八和会馆”的著名武生鄺新華。
Image:Http://photo2.hexun.com/p/2006/0611/26417/b A992C77E86267B81
从小就受到粤剧艺术熏陶的红线女,八、九岁便跟留声机学唱粤曲。抗日战争前,家住广州西关,1938年因日军侵华而辍学,同年7、8月间,随母亲经澳门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正式踏入艺术生涯,取艺名小燕红。1939年春节,在胜寿年班首次登台演出。自此,“女姐”便常在戏班中练功,并于夜场演出扮丫环、宫女的配角,在勝壽年劇團任第三花旦。1940年,红线女随何芙莲临时于粤剧名伶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靓少凤为女姐正式改名为“红线女”。1941年到上海登台演出,是年年底,日军占领香港,红线女迁居于靓少凤家,并于15歲加入馬師曾劇團,。1943年,广东肇庆演出,在内地第一次用“红线女”艺名,成为“师曾剧团”的正印花旦。其后不停到抗战后方巡演,包括广西在内多处战地留下女姐等马派剧目的身影,如《苦凤莺怜》、《斗气姑爷》、《软皮蛇招郡马》等。抗戰勝利後,女姐回到香港,并学习京劇三年,後來得到港澳富商何賢贊助成立了“真、善、美粵劇團”,且先后与马师曾、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1946年在香港连续一个月每天不停演出粤剧戏目《我为卿狂》轰动全港,次年以《我为卿狂》为题材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到50年代初,又组建了红星粤剧团,与马师曾领衔到广州演出现代戏《珠江泪》。1952年,她又一并演出了《一代天骄》、《王昭君》,并且尝试改编《蝴蝶夫人》和莎翁名著作为粤剧素材。女姐根据自己的天赋,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及西洋美声技法,创造出著名的粤剧唱腔‘红腔”,使粤剧旦角唱腔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955年,受到时任中共总理周恩来的邀请,红线女突然抛弃在香港演艺界的事业,毅然回到内地。1956年籍回大陆参加国庆6周年观礼活动,受时任中共总理周恩来接见,是年底参与广东省粤剧团演出。及至1957年正式以个人身份加入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此后,女姐的影响更甚,先拜京剧梅兰芳为师;请程砚秋设计身段、水袖;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请周小燕改进《思凡》的唱腔;并且研究将昆曲名家朱传茗、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唱腔技巧融入粤剧发声,先后演出《搜书院》、《昭君出塞》、《苦凤驾怜》、《打神》、《李香君》、《关汉卿》、《山乡风云》等剧目,最终完成红派艺术的创造。
文革期间,紅綫女一家受到严重滋扰和迫害,被逼离开艺术行业,到广州街道打扫,并且多次被“造反派”剃“阴阳头”。1967年更被下放到广东英德茶场劳动。
80年代紅綫女重回艺术舞台,但面对粤剧舞台演出的日渐不景气,为振兴粤剧,女姐不断奔走呼号,身体力行,重排旧剧,编演新戏。并于1984年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粤剧戏曲小调的独唱音乐会,这是女姐文革後首次登台演出,1988年国庆前夕,红线女率广州粤剧团到北京举行了“红线女专场”;1994年,红线女又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她竭尽心力创办红豆粤剧团,培养粤剧接班人。
[编辑] 艺术作品
“女姐”在60多年的表演生涯中,曾参演70多部电影作品,主演了近200个粤剧剧目,其出色的戏剧造诣,无论是传统戏、新编历史剧,还是外国名剧和现代戏都胜任有余。其中包括有 1947年,涉足影壇,所主演影片除粤剧《关汉卿》(1960年)、《搜书院》(1956年)、《沙家浜》、《李香君》、《公主刁蠻駙馬驕》、《打神》外,还有故事片《慈母泪》、《胭脂虎》(1955年)、《秋》(1953年)、《愛》(1955年)、《山鄉風雲》(1955年)、《我是一个女人》(1955年)、《昭君出塞》、《拾玉鐲》、《人海萬花筒》、喜劇《審死官》、寫實片《天堂春夢》等。
Media:http://tj.eastday.com/dl/yd/mp3/gdzjscj.mp3
[编辑] 艺术成就
紅線女對艺术貢獻良多,獲獎無數。曾于50年代至今获历任中国国家领导人接见,其中在1958年,时任中共主席毛泽东亲自给她写信,希望女姐身体力行,努力做“劳动人民的牵线女”。女姐多次被授予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包括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57年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唱《昭君出塞》,获东方古典歌曲竞赛金质奖章,成为第一位亚洲人获得此项殊荣;1985年,获得美国亚洲艺术协会和联合国交响乐协会分别颁发的“杰出艺人奖”和“太阳和平奖”;1990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1992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2001年6月15日,红线女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接受“2001年度最杰出艺术家”的终身成就奖的最高荣誉;2002年1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红线女“粤剧艺术杰出贡献奖”,2005年获香港浸会大学颁赠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为此廣州市政府特在广州珠江新城投資興建红线女艺术中心,慶祝女姐从艺六十周年,表扬紅綫女一生对粤剧戏曲、电影文化的杰出贡献,于1998年12月落成。
[编辑] 獎項
- 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东方古典歌曲比赛金质奖章
- 1985年,荣获联合国亚洲表演艺术协会授予的“杰出艺人奖”和联合国交响乐协会授予的表演艺术奖
- 1998年,霍英东成就奖
- 2001年,纽约文化事务部和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粤剧终身成就奖”
- 2001年,广东省政府颁发的唯一“粤剧杰出成就奖”
- 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国务院文化部颁发首届“造型和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
- 2005年,香港浸会大学颁赠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编辑] 家庭
Image:Http://photo2.hexun.com/p/2006/0611/26417/b 827997EA3A063380
1944年與馬師曾結婚,有两子一女,他們的小兒子馬鼎盛是香港著名的“民間軍事評論家”,曾任职香港多家媒体,现为鳳凰衛視軍事評論員。其女儿红虹为著名粤剧花旦,但于80年代初被大陆官方称为“潜逃到台湾”,震惊中外,后作为移民身份入藉加拿大。
[编辑] 有關著作
- 《紅線女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