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芬蘭頌 (作品26)》 (Finlandia, Op.26)是由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Sibelius)所創作的交響詩,全長約七分鐘。在1899年,作者寫好了它的第一個版本,作為愛國戲劇《自古以來的景象》中的配樂。及後,作者在1900年作出了修正,編成《芬蘭頌》。當時,俄羅斯帝國侵佔芬蘭,廢除了芬蘭的自治權。作者為了一個對抗俄羅斯帝國的愛國慶典而寫成此曲。
在這首交響詩中,作者用了大量激昂憤概、氣勢磅礡的音樂,用以知會人民芬蘭的政局危機,喚起芬蘭人民的愛國之心。在樂曲的末段,作者卻選用了較溫和的旋律。後來,這一段寧靜詳和的旋律,被作者獨立抽出成為另一首樂曲Finlandia Hymn(中文譯名不詳)。
在1941年,Finlandia Hymn被Veikko Antero Koskenniemi編上了歌詞,成為芬蘭最重要的國家樂曲之一。(註:芬蘭的國歌為Maamme。)這首Finlandia Hymn,在換上歌詞後,也是一首聖詩。這首芬蘭頌在改寫歌詞後也曾是一個非洲的一個國祚非常短的國家比亞法拉的國歌,名為《旭日東升的土地》(Land of the Rising Sun)。
美國小說家薩洛揚(William Saroyan)在他的著作《Finlandia》內,寫了他對這首芬蘭頌的熱愛感情,還有他跟作者的面談內容。這位小說家也在他最廣為人知的小說《The Daring Young Man On The Flying Trapeze》中提到這首芬蘭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