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資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負資產一詞形容物業市場內,物業的市價低於原先用來購買物業的借款(樓宇按揭)。這種現象通常在物業價格普遍下跌後發生。這也表示,如果借款人無法還清購買物業所用的款項,貸款人即使把物業沒收或者是轉賣,都不能夠填補差價。借款人最終失去物業的同時,依然負債。
英國從1991年到1996年和香港從1998年到2003年經濟衰退期間都出現負資產的情況。期間失業率上升,樓價下跌,導致銀行或房屋協會在物業價值低於欠款下,紛紛沒收這些物業。
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資料顯示,香港負資產問題最嚴重的時期為2003年6月,當時共有約105,697宗負資產按揭,佔所有按揭的22%,涉及金額1,650億港元,按揭金額與抵押的比例為128%,估計這些貸款的無抵押部分約值360億港元,意味著香港銀行單在按揭市場便需承擔360億港元的壞帳風險。[1]
[编辑] 相關
[编辑] 参考文献
- ↑ 2003年第2季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詳細數據, 香港金融管理局, 2003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