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思本艦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思本艦隊,亦稱英中聯合艦隊,計有中級兵輪三艘,小級兵輪四艘,造艦武器總經費計八十萬兩,是中國清朝同治年間,由清政府委任英國人成立的一支海軍。艦隊有七艘在英國購置的軍艦,由英國海軍上校舍納德·阿思本(Sherard Osborne)為司令,船上六百名軍官及水手俱在英國招募。艦隊在1863年開到天津,但由於艦隊的司令和清政府對指揮權、用人及花費等各方面皆出現嚴重分歧,最終雙方解除合約,艦隊解散,各軍艦由阿思本帶回倫敦拍賣。
[编辑] 背景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和英國、法國及俄國分別簽訂北京條約。在新的國際形勢下,英國開始傾向加強與清室合作,希望協助維持清室統治,同時加強英國對中國之影響。1861年,代理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Robert Hart)向恭親王奕訢建議清政府講買英國船艦,用以進攻太平天國,「克復沿海失守各處」。同年冬天,太平軍攻陷紹興、寧波及杭州,威脅上海。同時又傳出太平軍亦可能購買外國輪船出海。於是清政府在1862年1月,決定和赫德商議購買英國戰船及各種火器,募集外國水手軍官。所需費用則按赫德之議,在各地海關稅款中撥用。經過兩廣總督勞崇光的談判,決定以白銀六十五萬兩購買七艦,並委託時在英國之中國海關總稅務司李泰國(Lay Horatio Nelson)在英國購買及招募人員。李泰國在英國得到政府的批准為中國成立艦隊,並以曾在兩次鴉片戰爭中到華參戰之阿思本上校為艦隊司令。為避免引致英國國內的壓力,向外稱艦隊是為清政府緝捕海盜,更稱之為英中聯合艦隊。
[编辑] 成立及解散
艦隊最終在1863年成立,並在同年9月12日到中國上海,18日抵天津。不過艦隊在剛成立之前,雙方便已出現矛盾。原來所定之六十五萬兩在成軍前已兩次增加,先加至八十萬,後再追加至九十二萬。但更嚴重的問題是雙方對海軍的指揮、用人理解完全不同。清政府原意是由中國人為艦隊統帥,英國人任副手,同時得挑選中國人上船學習。然而李泰國早於英國代表清政府與阿思本私自簽訂合同,內訂明海軍由阿思本任司令,阿思本只接受由李泰國傳遞,直接來自中國皇帝的命令;艦上所有人員的任用賞罰,由阿思本全權決定;船上只用洋人;要求中國海關撥一千萬兩作海軍四年之經費,交由李泰國調用。當朝庭得悉各條文後,一時嘩然。加上阿思本提出艦隊直接攻入天京,觸動了湘軍的利益。曾國藩、李鴻章、曾國荃等對李、阿二人亦甚為不滿,曾國藩曾提出阿思本“意氣淩厲,視輪船奇貨可居,視漢總統如堂下廝役,倚門之賤客”,“水陸將士皆將引以為恥”,曾國荃亦提出:“長江水師帆檣如林,無須輪船會剿金陵(天京)。”9月底,李泰國及阿思本抵達北京,與總理衙門爭辯二十餘日。最終二人在10月18日向總理衙門發出最後通牒,提出在四十八小時內接受其原來條件,否則“那就必需將這支部隊解散”。清政府以“中國費數百萬之帑金,竟不得一毫之權柄”,“中國兵權不可假於外人”為由,拒絕其要求,並照會英國:艦隊取消。英國駐華公使及美國公使蒲安臣曾嘗試調停亦不果。曾國藩說:“以中國之大,區區一百七十萬之船價,每年九十萬之用款,視之直如秋毫,了不介意。或竟將此船分賞各國,不索原價,亦足使李泰國失其所恃而折其驕氣。”最後艦隊解散,按負責調停的美國公使安排,各船返回倫敦拍賣 ;清政府付各軍官水手遣散費,在事件中金錢損約為七十萬兩。
[编辑] 艦隊資料
阿思本艦隊為軍艦七艘, 另供應船兩艘。整個艦隊共裝備火砲40餘門,兵員400餘人(清廷原預定各艦人員編制為中級兵輪洋員30人,華人100人;小級兵輪洋員10人,華人30至40人)。李泰國購買各艦時已按其意願命名,後來按要求全被改名:
- 鎮吳(原名江蘇):艦隊旗艦,中級兵輪,排水量1269噸,木殼船殼明輪砲艦,68磅砲二門,18磅砲四門,9節,1863年完工,1217馬力,編制138人
- 金台(原名北京):中級兵輪,排水量670噸,木殼船身,原英國炮艦,110磅炮一門,68磅砲一門,20磅砲兩門,150馬力
- 一統(原名中國):中級兵輪,排水量669噸,木殼船身,原英國炮艦,40磅砲一門,32磅砲六門,20磅砲四門,200馬力
- 廣壽(原名廈門):小級兵輪,排水量301噸,木殼船身,原英國炮艦,110磅炮一門,40磅砲一門,80馬力
- 百粵(原名廣東):小級兵輪,排水量552噸,鐵殼船身,明輪推進,150馬力
- 三衛(原名天津):小級兵輪,排水量445噸,鐵殼船身,80馬力
- 得勝(原名奉天,亦名穆克得恩):小級兵輪,供應船
- Ballarat:躉船
- Thule
此外阿思本與李泰國在英國時,曾自行設計艦隊旗幟。旗幟為綠底、黃線對角交叉,中央有黃龍,並請英國外交部在政府公報上公佈。
[编辑] 外部鏈接
[编辑] 註
- ^ 時美國正值內戰,故美國公使不欲各艦被南方政府買去。部份艦隻後在印度等地被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