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砂義勇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砂義勇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動員臺灣原住民前往南洋叢林作戰之組織。據說動員台灣原住民到南洋熱帶雨林作戰之想法,是出自日軍和知鷹二參謀的建議。此構想起源於霧社事件中,台灣原住民表現英勇,以寡擊眾,大破日本警隊。如能徵召參加日本戰事,應能有所貢獻。「高砂義勇隊」是一總稱,個別梯次的派遣有另行命名者,如「薰空挺身隊」等等。
「高砂」一語是日本古籍對台灣的稱呼。
目录 |
[编辑] 招募人數
高砂義勇隊隊員部分說法是採志願方式募集,第一次高砂義勇隊出發日期不詳,但根據報導可推知是在1942年4月1日臺灣正式實施志願兵制度之前,隨後在1942年到1943年之間約派出7次,每次隊員在100人到600人之間,總數約在4,000人左右。
媒體報導1942年3月第一批稱為「高砂族挺身報國隊」的五百人赴菲律賓,因5月7日參戰成功擊退巴丹半島美軍聲名大噪,以後才改稱為「高砂義勇隊」。第二批6月有1,000人、第三批11月414人、第四批於1943年6月200百人、第五批7月500百人、第六批6月800百人、第七批800人等,皆被送往防堵澳軍、美軍的最前線新幾內亞島作戰。
日軍後來將「高砂族」青年重新編入特殊任務部隊內,如「齊藤特別義勇隊」等。另有1943年年10、11月,分批各500百人送往菲律賓呂宋島戰場,其中被取名為「薰空挺身隊」者全軍覆沒,無人生還。
[编辑] 戰場表現
依據日本退休士兵回憶,該隊人員能在沒有道路的叢林,穿梭偵察,也可以分辨遠處聲音,從事伏擊。由於隊員精於狩獵,對叢林內的動物可分辨可食或不可食,日軍同僚得以在缺糧下補給。該隊隊員也傳授日軍在叢林生活的方法。日本兵罹患瘧疾,高砂隊員能冒險摘椰子取水解熱。日軍退休人士認為,「高砂隊員的英勇、服從、為長官效命及犧牲奉獻的精神」,日軍成員也難望其項背。
該隊與其他台灣原住民志願兵傷亡比例頗高,但戰後並未獲得任何官方賠償。直到1974年原住民籍日本兵史尼雍(中村輝夫、李光輝)在印尼被發現後,才引發各界對臺籍日本兵與高砂義勇隊的關注。據媒體報導,若干日人私人募款補償部分高砂隊遺族兩百萬元新台幣,但其具體涵蓋範圍還不清楚。
[编辑] 紀念與爭議
台灣各界對如何詮釋高砂義勇隊看法不一。泛藍人士以及民意代表如立法委員高金素梅等人認為,該派遣非屬公義,日本應當賠償原住民受難者,並將死難祖靈從日本神社撤出,反對共祀。
日本著名政治漫畫家小林善紀在其台灣論漫畫中則引述部分台籍人士認為,高砂義勇隊純屬自願,「對於過去來到台灣的荷蘭人、鄭成功以及大清國官衙,我們從未屈從,但是只有日本的情況不同。因為我們戰勝不了大東亞戰爭的魅力。所謂大東亞戰爭的魅力,便是將亞洲由白人殖民的困境中解放出來。」 台籍人士許昭榮在另文章認為,「高砂族」『本來就具有日本古代「武士精神」,加上受過日本教育,「日本國民」的意識非常強烈。他們生為日本國民,為日本出征作戰,死為日本英靈,應受日本國民奉祀祭拜。』一般而言,較多泛綠人士接近許昭榮的看法。
一名居住台北縣的高砂隊遺族馬偕.旅牧受訪稱,「日本人在台灣與烏來的泰雅族原住民相處得非常好,彼此間還有通婚,許多人為感念日本天皇德澤,甚至別取日本名字,這也是年逾五十歲以上泰雅族原住民,平時話家常還習慣用日語交談主要原因。而日軍欺壓台灣原住民,是在霧社事件發生以前,以後態度就變得完全不一樣。尤其,徵調高砂義勇隊到南洋協助作戰後,整個情況更變許多。但最讓日軍感到佩服的是,高砂義勇隊在戰場上對天皇忠誠。」
立法委員孔文吉則稱,其叔被日本徵召到南洋。原住民可立碑紀念彼等征戰英勇,以資思念。但日本鼓勵原住民為日本國犧牲,乃是殖民經驗的產物,有其時代背景,原住民當時不解,乃是原住民歷史的悲情。今日紀念此一史蹟,不宜以日本角度對待。
目前在台北縣烏來鄉設有「高砂義勇隊紀念碑」一座,募款皆來自日本捐助者。紀念碑側另有日本人士獻給高砂義勇隊的石灰質角礫岩(上刻有日本國歌君之代全文,歌詞中有文「沙礫成巖兮」,是謂);及日本帝國台北「陸軍病院」的「鎮魂之碑」。日人2001年另贈碑一塊,書有「人民對天皇陛下的赤誠效忠,已經傳達到烏來這個地方」,「聚集在這個地方的是高砂義勇隊的英靈們,期待大和魂能夠再度奮起。日本國民謹在烏來此地,以最崇高的敬意奉祀義勇隊員的英靈們」。
台北縣2005年當選之國民黨籍新任縣長周錫瑋的政府表示,該碑立於公有地,部分設施未經申請,計畫強制拆除部分碑牌。 然而,也有輿論認為,這是部分政客大中國意識型態作祟,把單純的追悼政治化,並企圖抹煞台灣人對過去歷史的記憶。
歷年至此碑觀光憑弔之日本遊客甚多。
- 參考評論
陳泰穎: [1] 傅琪貽:[台灣高砂義勇隊是「日本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