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斋戒是一种与宗教有关的个人行为,其主要方式为对饮食和性生活的限制。斋戒分为长期斋戒和短期斋戒。
目录 |
[编辑] 起源
斋戒行为在很多宗教中都有,作为信仰的准则,以准备节日,反省自身,或教导信徒节制贪欲,进求更高层次的生活。
[编辑] 中国的斋戒
古代中国的斋戒分为两种,一种是帝王、士族、平民在祭祀前的斋戒,一种是宗教性质的斋戒。
在祭祀斋戒中,斋戒者在祭祀天地、祖先及其他神明前数日(通常是三日)停止食用荤食(用蒜、韭、葱等香辛料烹制的菜肴,并非禁止吃肉),停止饮酒,停止性生活。《明史》洪武二年学士朱升等奉敕所撰《斋戒文》对斋戒的行为规则作出了规范:“戒者禁止其外,斋者整齐其内。沐浴更衣,出居外舍(即到专门的斋戒住宿场所居住),不饮酒,不茹荤,不问疾,不吊丧,不听音乐,不理刑名,此则戒也。严畏谨慎,苟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诚,无须臾间,此则斋也”。这种斋戒在现代的中国已经罕见,但在海外中华文化圈中还有保留。
中国汉地佛教的斋戒为长期斋戒,主要为不杀生、不食肉、不茹荤、不饮酒、不近女色。中国佛教徒茹素的制度为梁武帝所创,520年梁武帝根据《大般涅磐经》要求佛教僧侣全面禁止肉食,当时曾遭到佛教徒的反对,称“律中无断肉及忏悔食肉之法”(《大正藏经》第五十二卷),但后来逐渐为汉地佛教徒所接受(藏传佛教保持了食肉的习惯)。
道教的斋戒包括禁酒、禁食五荤和三厌(狗、大雁和乌鱼)。禁酒是为了防止乱性,禁止茹荤则是因为食后嘴中会发出发出异味,对神明不敬(同为香辛料的薑因食后无异味而不在五荤之列)。此外还认为五荤生食易动肝火,熟食则具有性兴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