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下岗即失业,特指中国国有企业在机构改革中失去工作的工人,是中国大陆的特有名词。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中国官方首先提出并在中国内地所广泛使用的名词。
[编辑] 背景
1984年10月,中國共産黨十二屆三中全會發表《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標誌著城市改革的開始,並在1985年全面展開。早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經濟(尤其是國營經濟)佔據了90%以上的工業總產值。而且企業的生産經營脫離市場,一切產品生産由政府下達訂單;而掌握企業主導權的並不是工廠厰長,而是國家委派的幹部——公方代表或上级党委委派的党支部书记。無論是國營企業還是極少部分的私營企業,工人一律不得被辭退,也沒有相應的破產措施,部分虧損嚴重的企業只得由國家背負這些不良資產。缺乏競爭、不負盈虧的企業主觀上沒有研發新科技、擴大再生産的動機,結果在同期世界上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都抓住了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導致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
鄧小平在1977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便提出以科學技術帶動社會生産力。1985年的改革更進一步打破了原有的計劃經濟理念:政府一方面擴大了企業的自主權,遣返私營企業中的公方代表,引入市場經濟中的許多觀念,發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認可了私營企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和所處地位,並鼓勵非公有制經濟成分進一步發展以帶動中國經濟,打破了中國經濟公有制成分一枝獨秀的局面;抽回公方代表,逐步放寬私營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將企業納入宏觀經濟的管轄範圍内,與市場調節作用相結合;對於生産盈利不再堅持一刀切的均分政策,轉而以按勞分配為主要的分配方式,以不再堅持共同富裕為代價換來了企業的生産活力。對國有經濟成分進行改組,由政府絕對控制經營轉爲政府擁有企業的絕對決策權,將一半經濟活動權下放給企業,支持並鼓勵負債企業兼併或破產——這極大地動搖了工人心目中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形象,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政治地位極高的工人群體被改革開放引入的政策所衝擊,伴隨着各地國營企業的關閉,全國約有數百萬工人失業,在當時中國政府受到了極大衝擊。中國政府轉而以國家權力轉變人民的意識形態,將馬克思主義與市場經濟理論巧妙的結合在一起,緩解了工人的情緒。引入下崗再就業政策,大量安排紅帽子工程來減少失業人口。
[编辑] 影响
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官员贪污腐败问题,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下岗失业工人年龄多在四五十岁,不占有生产资料且没有一技之长,使这类人群的再次就业存在极大的困难。于此同时,伴随着医疗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的多重打压,使这类人群生活更加困难,成为中国现阶段城市贫困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农民工一同被称为“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