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央日報,由何浩若於1928年2月創刊於上海,彭學沛為首任總編輯,1949年遷至台灣。該報為國民黨政府在大陸時期(1928—1949年)之代表性喉舌,為當時官方媒體,總計發行28356號,是全世界歷史最久的中文報紙。
此後中央日報其後接續在台灣發行五十餘年,為國民黨旗下事業,幾乎為「黨報」。在報禁開放前,銷量很高。於1960—1980年代間,與中國時報和聯合報並稱為三大報。曾有很長一段時期,與青年戰士報同為宣導官方立場的主要媒體。
另外,大韓民國也有《中央日報》(Joongang-Ilbo),但與該報並無關聯。
目录 |
[编辑] 特色內容
中央日報的副刊,簡稱「中副」,與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與聯合報的「聯副」同為1970-1980年代的主要文學發表媒介。中副除了反共文學與鄉愁文學外,由於發行航空海外版,也經常刊登海外留學生作品。中副的特徵之一是版面下方的讀者投稿笑話「趣譚」以及美國漫畫白朗黛(Blondie)。
「地圖週刊」也是中央日報的重要特徵。
[编辑] 營運概況
戒嚴時期,中央日報作為國民黨媒體,享有特殊地位。所有政府機關學校奉黨部指示一律訂閱,為中央日報的穩定收入來源。八德路的中央日報大樓則為 1982 年由臺灣鐵路局以 3.9 億低價購入,後於 1999 年以 27.58 億售予同為國民黨黨營企業的中央電影公司。關於政府機關統一訂閱的批評,為以國庫資助中央日報營運;關於八德路大樓低買的批評,則為國家財產直接變為黨產,不當利益輸送的典型案例。
解嚴後報禁解除,中央日報民營化,以國民黨為最大股東。實際編輯團隊,亦以國民黨幹部為主。中央日報與同業一樣增加為六大張。但因傳統官營色彩濃厚,編輯版面保守,不及其它報紙靈活生動,發行量每況愈下。當時網路媒體開始盛行,讀者閱讀習慣改變,實體報業發行量普遍下滑,各報均進入衰退期,中央日報亦無法倖免。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任內,下令臺北市公家機關學校停止訂閱,更為中央日報的發行雪上加霜。政黨輪替後,除傳統國民黨員及圖書館外,一般民眾鮮少閱讀或訂閱,零售銷售據點也大量減少,開始出現赤字,平均月虧844萬元,累積虧損新臺幣8億餘元。
解嚴後不斷有黨政軍退出媒體的聲音,特定政黨持股過重,或由政治人物經營的媒體,如中央日報、自由時報、中國電視公司、全民電視台等等,均飽受抨擊。而政黨輪替後過去政府財政黨案公開,中央日報大樓等來源有問題的資產,亦成為抨擊的目標。中央日報的主要經營者國民黨,在輿論壓力下,亦開始尋求出脫持股。
2002年4月,國民黨主席連戰裁示推動人事精簡案,編制由326人調整為90人。馬英九接任國民黨主席後,積極尋求買家接手。2005年國民黨有意出售中央日報及中華日報時,竟無人有意承接。此時又提出轉贈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一案,但懸宕未決。
2006年5月24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中央日報社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處分」案,避免紙本的出刊繼續造成負擔,敲定6月1日停刊。停刊的消息相當突然,未依勞動基準法向員工預告停業,所有員工突然一起失業,引起中央日報產業工會激烈反彈抗爭。
2006年5月底,國民黨停止挹注《中央日報》每年9000萬元的補助經費,因此於2006年6月1日起停刊。
2006年9月中,中央日報將以網路版的形式復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