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临床著作,東漢末年張仲景撰。此書既是一部研究外感热病的专著,又包括了部分杂病辨治内容。其辨治理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
[编辑] 成書歷史
東漢末年張仲景所撰的《傷寒雜病論》原書共十六卷(約成書於公元200年至210年),寫成後因三國時期戰亂頻繁,原書散佚不全。後經西晉太醫令王叔和蒐集整理,將其中的傷寒部分重新編纂,名為《傷寒論》,此書經東晉、南北朝時期,流傳於民間。
唐代孫思邈撰《備急千金要方》時,書中亦記載了少部分《傷寒論》內容,且有“江南諸師秘仲景方而不傳”的感慨,等到晚年撰《千金翼方》時(約成書於680年),則《傷寒論》全書內容已大部分載於卷九、卷十之中,故可說是《傷寒論》最早的版本,又稱唐本。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復經校正醫書局高保衡、孫奇﹑林億等加以校訂,此時已發明印刷術,並重新刻版印行,成為當時《傷寒論》之通行本,共十卷,又稱「宋本」或「治平本」。
金皇統四年(1144年)成無己以宋本為底本稍加刪削,並詳加注釋,撰成《註解傷寒論》,於1172年正式刊行,又稱「成注本」,至明嘉靖年間汪濟川校訂而復刻,流傳後世,故亦可稱「汪校本」。
由於宋本幾乎無注釋,不便研讀,自成注本刊出後,宋本流傳日漸稀少,至明朝嘉靖、隆慶、萬曆年間只有少數藏書家擁有,至今中國已無宋版的原校刻本。明萬曆年間,當時的著名藏書家趙開美為尋找宋本頗費周章,最後終於在名醫沈南昉處見到,而在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將宋本《傷寒論》、《金匱要略》及《註解傷寒論》合刻為《仲景全書》,此本《傷寒論》又稱為趙刻本,而因為逼真於宋版,所以亦被稱為宋本。今日所謂的「宋本」實際上是「趙刻本」。清朝初年,《仲景全書》傳至日本,藏於楓山秘府,之後,日本亦加以復刻。趙刻本刊行後,流傳亦不廣,原刻存世絕少,今日中國中醫研究院藏有趙開美的原刻本,北京圖書館藏有縮微膠卷。
現今流傳的宋金版本有兩種:一是明趙開美復刻宋版治平本,一是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又稱成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