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
|||||||||
史前时期 | |||||||||
传说时期 (另見三皇五帝) |
|||||||||
夏 | |||||||||
商 | |||||||||
西周 | 周 | ||||||||
春秋 | 東周 | ||||||||
戰國 | |||||||||
秦 | |||||||||
西汉 | 汉 | ||||||||
新朝 | |||||||||
东汉 | |||||||||
魏 | 蜀 | 吴 | 三 國 |
||||||
西晋 | 晋 | ||||||||
十六國 | 东晋 | ||||||||
宋 | 南 朝 |
北魏 | 北 朝 |
南 北 朝 |
|||||
齐 | |||||||||
梁 | 东 魏 |
西 魏 |
|||||||
陈 | 北 齊 |
北 周 |
|||||||
隋 | |||||||||
唐 (另见武周) |
|||||||||
五代十國 | |||||||||
辽 (西辽) |
西 夏 |
北宋 | 宋 | ||||||
金 | 南宋 | ||||||||
元(蒙古) | |||||||||
明 | |||||||||
清 | |||||||||
中华民国 |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
中華 民國 (見台灣問題) |
||||||||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与南宋共称宋朝,又称两宋。北宋一朝乃由開國君主趙匡胤開始,掌控了黃河流域以南一帶地區,是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後,第一個出現的統一朝代。
目录 |
[编辑] 历史
北宋開國君主趙匡胤,原本是後周擔任殿前都點檢,掌管禁軍,乃職業軍人。公元960年趙匡胤率兵抗遼入侵,行至陳橋驛,發生兵變。將士把預先準備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擁他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建立宋,是為宋太祖,定都汴京。趙匡胤和其弟太宗赵光义用了20年的时间一統南方,終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北宋的基本国策是「重文轻武」,这個政策對宋朝有好有壞,好處乃在於使北宋初期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比较安定,尤其是没有宦官专权、地方割据等祸事。即使帝王中著名者不多兼表現平平,但也無損國家的繁榮安定。而壞處則是令北宋在军事上接連挫敗,連同南宋共三百多年,整個宋朝的歷史重心,都是戰事的挫敗和退卻。
北宋早年由於兩位君主趙匡胤和赵光义都是軍人出身,並擁有一群征戰多年的軍人如楊業等等,可惜由於宋朝立國時北方的外族如辽國和西夏等,都是擁有制度的大國,擁有一定作戰能力,即使剛立國都是挫敗的多。如宋太宗赵光义在與遼人作戰時曾戰贁並幾乎被俘。此後宋朝改變國策,不強調軍事手段解決邊患,而是用經濟手法解決,如宋真宗時訂立的澶淵之盟裡,宋便送贈了大量的布匹予遼國。
北宋在仁宗时比较强盛,经济非常繁荣,开创了北宋的最顶峰,不过當時卻要面對兩大難題:朝廷架構膨脹和軍人數目龐大,形成財政上非常拮据,同時因以經濟手段解決邊患,常要向外族贈送,消耗了大量財富。神宗上台眼見國家面臨危機,決定起用王安石施行熙寧变法。由於王安石變法涉及大量具現代化金融管理的建立,並不容於當時社會文化,不但成效不顯,更引起激烈的新舊黨爭。
徽宗时乃北宋末期,期間北方有金人崛起,宋朝聯同金人消滅了遼國,哪知滅遼後金人勢力坐大,牽連到北宋的存亡。宣和七年(1125年2月),金军兵分两路南侵北宋。宋朝的局面已经大乱,宋徽宗迫不得已将皇位让于太子赵恒,这就为宋钦宗。这时,金兵已直迫宋都开封,宋徽宗连忙逃至金陵(今江苏南京)。北宋军队在丞相李纲等人的指挥下,一度击退了金军,得到了一刻的喘息,可是由于徽、钦二帝的昏庸无能,一心想求和,罢免了李纲等忠臣。公元1127年,金军再一次进攻开封,并虏去徽、钦二帝和大量的财物。北宋王朝宣告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编辑] 经济、文化、科技
北宋向來被後世史家稱為「中國史上最偉大時代」,其原因乃其時国内不論在經濟和文化都有明显进步,遠超前朝:
-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正式被发明,改良了書籍印刷的技術,對後世文化有推動作用。
- 火药被首次应用于军事。
- 重文輕武政策大力提拔文人,使文人得到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中较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蘇洵、苏軾、蘇轍、司馬光、歐陽修等人,他們擅於寫词,並达到极高水平,与唐诗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
-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通过描绘汴京的风物,使近六百人跃然纸上,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佳作。圖晝中顯現出北宋年間經濟和商業發達的景象,故有人人认为宋朝已出现了最初的资本主义萌芽。
- 北宋文人沈括撰寫《夢溪筆談》,乃中國史上著名的科學著作之一。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编辑] 帝王年表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统治时间 | 年号 |
---|---|---|---|---|
太祖 |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 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
赵匡胤 | 960年—976年 | 建隆 960年—963年 乾德 963年—968年 开宝 968年—976年 |
太宗 | 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 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
赵匡义 趙光義 趙炅 |
976年—997年 | 太平兴国 976年—984年 雍熙 984年—987年 端拱 988年—989年 淳化 990年—994年 至道 995年—997年 |
真宗 | 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 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
赵德昌 趙元休 赵元侃 赵恒 |
997年—1022年 | 咸平 998年—1003年 景德 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 1008年—1016年 天禧 1017年—1021年 乾兴 1022年 |
仁宗 |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 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
赵受益 赵祯 |
1022年—1063年 | 天圣 1023年—1032年 明道 1032年—1033年 景祐 1034年—1038年 宝元 1038年—1040年 康定 1040年—1041年 慶曆 1041年—1048年 皇祐 1049年—1054年 至和 1054年—1056年 嘉祐 1056年—1063年 |
英宗 | 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 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
赵宗實 赵曙 |
1063年—1067年 | 治平 1064年—1067年 |
神宗 |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 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
赵仲鍼 赵顼 |
1067年—1085年 | 熙宁 1068年—1077年 元丰 1078年—1085年 |
哲宗 |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 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
赵傭 赵煦 |
1085年—1100年 | 元祐 1086年—1094年 绍圣 1094年—1098年 元符 1098年—1100年 |
徽宗 | 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 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
赵佶 | 1100年—1125年 | 建中靖国 1101年 崇宁 1102年—1106年 大观 1107年—1110年 政和 1111年—1118年 重和 1118年—1119年 宣和 1119年—1125年 |
钦宗 |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 赵亶 趙烜 赵桓 |
1125年—1127年 | 靖康 1126年—1127年 |
[编辑]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前朝: 五代十国 |
中国朝代 | 后朝: 西夏(中國西北部)/南宋(北宋之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