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農藥 (Pesticide)由美國環保署定義為:任何能夠預防、摧毀、驅逐、或減輕害蟲 (原文為Pest,定義請參考下一段)的物質或混合物。
農藥可以是化學物質,生物(如病毒或細菌),殺菌劑,抗感染劑,或者是任何能夠對抗害蟲的手段。害蟲通常指與人類競爭食物,破壞財產,散播疾病或造成困擾的生命體,包括昆蟲,植物病原體,雜草,軟体動物,鳥類,哺乳類,魚類,線蟲類(迴蟲)及微生物。許多農藥對人體是有毒的。
目录 |
[编辑] 歷史
在西元前2500年之前,人類就開始使用農藥來預防農作物的損害。最早的農藥應用是大約四千五百年前在Sumeria噴灑的元素硫。在15世紀,諸如砷,汞,鉛等的有毒化學物質就被用在農作物上以殺死害蟲。在17世紀,尼古丁和硫酸鹽從煙草中提煉出來作為殺蟲劑使用。19世紀引進了兩種更天然的農藥,除蟲菊(pyrethrum)和魚藤酮 (reoenone)。除蟲菊化合物是從菊屬植物提煉,而魚藤酮是從熱帶植物的根部提煉出來。
在1939年,Paul Müller發現DDT是非常有效的殺蟲劑。它很快地成為世界上最廣為使用的農藥。然而,在1960年代,DDT被發現妨礙了許多食魚鳥類的生殖能力,因此對於生物多樣性有重大威脅。瑞秋卡森和她的暢銷書寂靜的春天,詳細地說明化學農藥及殺蟲劑的使用,對食物鏈和生態環境所帶來的重大影響。DDT目前被超過86個以上的國家禁用,但是在部分發展中國家仍然用來消滅蚊子和其他作為傳染病媒介的昆蟲,以預防瘧疾和一些熱帶性疾病。
農藥的用量從1950年來已成長了50倍之多,每年的用量約為兩百五十萬噸。
[编辑] 依使用對象分類
農藥種類繁多,依其使用對象分類,簡單明瞭。每一類之下再依照不同的化學特性分類。
農藥亦可分類為化學合成農藥及生物農藥,雖然兩者之間的界線有時並不明確。
系統性農藥由植物吸收至體內,通常經由木質部向上、向外移動,因此造成效力的增加。系統性農藥會使花粉和花蜜帶有毒性,因而造成傳粉昆蟲的死亡。
[编辑] 使用規範
[编辑] 農藥的影響
- 對環境
- 對農藥使用者
- 對一般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