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劉繇(156年—197年),字正禮,東萊郡牟平人(今山東省濰坊市一帶),中國東漢末期人物。漢朝劉氏皇族齊孝王劉將閭(漢高祖劉邦之孫)直系親族,曾任揚州刺史,後改稱為州牧,拜振武將軍。其父劉輿為山陽郡(今山東省獨山湖一帶)太守,其兄劉岱為兗州刺史。劉繇生於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年),卒於漢獻帝建安二年(197年),享年42歲。
目录 |
[编辑] 生平事略
劉繇是後漢皇室的遠親,根據三國志與資治通鑑資料顯示,劉繇是東萊郡牟平人(今山東省濰坊市一帶),在他19歲時因為堂叔劉韙被盜匪所劫持為人質,劉繇為搭救其堂叔,結集十多人混進賊窩,趁隙將盜匪頭目斬首成功救出堂叔後而出名。由於其表現深受鄉民愛戴,因而推舉劉繇官拜郎中。
當官之後的劉繇由於鐵面清廉而深受好評,甚至當時的鄉親之間亦流傳只要能得到劉岱(繇的親兄長)與劉繇,就等同得到了龍與麒麟一樣。也因為這些功績深得當時朝廷重視,於是命劉繇接任由於前任太守死亡而空缺的揚州刺史。為了統領揚州,而定壽春為根據地,但當時政局混亂,淮南一帶已是袁術的勢力範圍,於是劉繇只好撤到曲阿(今江蘇省丹陽市)。
當時曲阿為孫策的表叔吳景的勢力,由於吳景與袁術關係不錯,所以與孫策的表兄孫賁一起彈壓劉繇,將劉繇趕走。之後袁術自命揚州刺史,並且與吳景、孫賁合攻張英、樊能。196年劉繇命張英、樊能與東渡而來的孫策軍對抗,但是不敵孫策的大軍而敗。之後劉繇率領同鄉的太史慈與孫策對抗,但也因中計而大敗,太史慈被孫策俘虜轉投靠孫策。
大敗之後的劉繇接受許劭的建議逃到豫章(今江西省南昌縣一帶)投靠劉表,但當時豫章太守周術因病而死之後,太守之位懸空,以劉表的後援來說理應以諸葛玄(諸葛亮、諸葛瑾之叔父)成為太守,但是漢室朝廷卻命朱皓(朱儁之子)為太守,導致為爭奪豫章太守而有多次衝突,劉繇後來出兵協助朱皓當上太守,將諸葛玄趕回襄陽劉表身邊。
197年左右劉繇因病而死,享年42歲。孫策得知劉繇逝去的消息後親自趕到豫章,將他慎重的葬到其故鄉東萊郡牟平,並且帶回其遺孤。後世人認為這是因為劉繇是漢皇族的人,為攏絡其勢力而故意這樣做,但也有些人認為這是因為劉繇生前因為清廉而有威望所致,不過這部份實際的原因並無文獻記載。
[编辑] 用人與主要戰役
劉繇手下群英有張英、樊能、笮融、薛禮與太史慈等,都算是當時的名人菁英,但是最終劉繇依然慘敗在孫策之下,後世參考文獻研判其主因大多數都是敗於戰力的分散。劉繇一方面想要利用張英、樊能等當地勢力,另一方面又借重於笮融的佛教勢力,並且輕忽了太史慈的能力,這些都是導致他輸給孫策的主要原因。
根據正史中記載,劉繇與孫策之間大大小小約有九場戰役,大多數戰役的敗因都是判斷錯誤。而所有戰役之中,劉繇有親自參予的只有最後一場的曲阿攻防戰,也是因為在曲阿戰役之前誤判了周瑜佯攻之計,所以導致最終的失敗。
[编辑] 參見
[编辑] 外部鏈接
- (中文) 三國志,劉繇太史慈士燮傳
- (中文) 《三國志》選讀 - 金庸茶館-飛鴻雪泥
- (中文) 香港文匯報
- (中文) 三國志吳書 卷一至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