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医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城区医圣祠路。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而修建的大型祠堂园林。
目录 |
[编辑] 张仲景
参见:张仲景
[编辑] 祠堂
[编辑] 大门
具有汉代建筑风格的医圣祠大门是医圣祠的象征,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于1959年12月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大门前有一对炮楼式的建筑称为"子母门阙",母阙较高,子阙稍低,其形象恰似一位母亲怀抱婴儿。中国汉朝的建筑群时常可以见到这种建筑设计,既可以起"瞭望哨"的作用,又可以作"烽火台",更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大门上有一对青铜制品称为"铺首衔环",其虎嘴中叨一圆环,它是威严和雄伟的象征。这对"铺首衔环"重约三百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铺首衔环"。
[编辑] 石屏与雕塑群
门庭内有一个巨大的石屏,是一块完整的石料制成的,长高各为3.5米,重达6吨,是中国当代碑林一绝。
- 石屏正面雕刻的是《张仲景传》(已故名医黄竹斋先生撰写),它生动地描述了张仲景辉煌的一生和对中国中医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
- 两侧的对联是由中国著名的老中医任应秋教授题写的,上联:"阴阳有三,辩病还须辩证"。"阴阳有三"是指三阴(少阴、太阴、阙阴)和三阳(少阳、太阳、阳明)。"辩病还须辩证"是说要想治好病人的病症,必须要依据张仲景的"辩证论治"学说,也就是根据病人得病的时间、地点,结合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对症下药。下联是:"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意思是说:"医生和治理国家的宰相没有区别,医生治人,宰相治国,然而要把国家治理好的根本目的在于让人民健康、安乐、生活美满。"
- 石屏背面雕刻的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在序言中,张仲景说明了自已从医的原因。他写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以来,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东汉末年瘟疫大流行,众多百姓因得不到及时良好的治疗而死去,这种凄惨的局面和张仲景家族自身的遭遇,促使他立志学医,走上了救民于水火的艰难道路。
四个塑像,分别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四位大医学家的塑像。
- 医和,医和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名医。
- 王叔和,他是魏晋时期的医学家,距今lOOO多年,著成《脉经》一书。
- 华佗和仲景是同时代的医学家,创"五禽戏"。
- 李时珍是明朝医学家,距今470多年,著有《本草纲目》一书,近200万字。
[编辑] 后花园
有喷水石龙
[编辑] 墓
羊头四角砖墓
[编辑] 荣誉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国家级4A景区
[编辑] 交通
参见:南阳交通、南阳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