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约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是中国明朝最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之一。
目录 |
[编辑] 生平
李时珍出身于一个世医家庭。祖父是「鈴醫」。父親名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由于家庭的熏陶,李时珍从小就喜爱医药。由於當時从医者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身為醫生的父亲李言聞只希望他读书应考以光宗耀祖,並不鼓勵他習医。李時珍在14歲的時候不負父望順利的成為秀才,但是之後3次參加鄉试欲成举人,都难以遂愿,兼之他對医学的濃厚興趣一直有增无減,於是決定棄儒從醫专心研究医药。
在30岁时成为当地名医,楚王听说后聘李时珍为奉祠,掌管良医所事务,1556年,经举荐补太医院之阙,在京师金陵供职了一年。辞职回家后,在雨湖北岸构筑新居,题名“红花园”,在此行医。
在他行医救人期間,他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遺禍無窮。李时珍多次上書朝廷要求重整醫書的資料,可惜並無回應,於是他便利用在良医所和太医院阅读的大量医籍和坚实的文史基础,親自对中国历代有关药物学的著作进行了整理。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覆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於是李時珍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除了不辭勞苦到各地采药及以自身試藥之餘,他遍訪名醫宿儒,又到處訪問漁夫、農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间验方。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採訪。後來,他多次出外採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採訪的生活。經過30年後,終於著成了《本草纲目》,後來又花了12年修訂三次。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时珍逝世,葬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东南2千米的雨湖之滨。(参看李时珍墓)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刊行。此外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濒湖集简方》、《三焦客难》、《命门考》、《五脏图论》、《濒湖医案》等,除前两种外皆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