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刷是指将图像或文字原稿迅速大量复制的一种技术。一般使用印刷机将油墨印在纸张上,它是出版的基本组成部分。印刷机是能够在承印物上印刷的机械。在中国,印刷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对文化知识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天的书籍通常采用胶印的技术来印刷,有时也采用凸版印刷(主要用于报纸或目录册的印刷)。
目录 |
[编辑] 印刷的历史
[编辑] 古代印刷术
在中國,是由拓石和蓋印兩種方法逐步發展而合成的,是經過很長時間,積累了許多人的經驗而成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從現存最早文獻和最早的印刷實物來看,中國雕版印刷術是在西元7世紀出現的,即唐朝初期。 在埃及发掘出来的印在纸草纸,羊皮纸上的雕版印刷品,时间上至公元900年。
- 西元7世紀,唐朝初期出現雕版印刷
- 宋仁宗慶歷年間(西元1041-1049),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版。
- 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發明木活字版(亦有人支持宋代就有木要活字本,而且提出了幾種版本加以證明。其中常被人們提到的是被稱為宋本活字本的《毛詩》。由於該書的《唐風·山有樞》篇內的一版中“自”字橫排著,完全可以證明是活字版,但無法證明為宋活字本。
- 中國關於金屬活字的早期記載,於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在《造活字印書法》(1298)中談到:「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於盔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以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
- 元朝已有雙色紅、黑套印之書籍。
- 明朝時期,出現了雙色、四色套印的印刷品,能印出多層次的彩色印刷品。
- 約翰·谷登堡 (1397-1468)發明鉛活字版。
- 十九世紀初期,改良鉛活字製作技術並傳播至世界各地。
- 1804年,英人士坦荷(Earl of Sta nbope)針對活字版弊,發明泥型鉛版印刷術
- 1829年,法國人謝羅發明紙型鉛版印刷術。
- 1855年,法國人M.Cillot發明照相銅鋅版印刷技術。進一步發展的凸版印刷術。
- 1871年,美國人B.B.Blackwell改良紙型鉛版印刷術,創用薄鉛版,墊以木底印刷。
- 1882年,德人縻生白克(Meisendach)發明照相網版印刷術,將照相制版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编辑] 雕版印刷之起源
雕版印刷最早是在中国发明的。十九世纪末曾有日本学者島田主张中国在公元6世纪的六朝就有雕版印刷,根据是北齐顏之推《颜氏家训》有“书本”一词;又根据明《河汾燕閑錄》中“隋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廢像遺經悉令雕版”一语,认为最晚在隋朝已有雕版印刷。但多数学者认为島田根据不足,主張隋朝還沒有雕版印刷﹐雕版印刷起源于唐朝。1。文献根据有:
- (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造泥制底及托模泥像,或印绢纸随处供养。”
- (唐)冯贽:《云仙散录》:“玄装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
最早的印刷品紀錄
- 張秀民著《中國印刷史》中提出雕版印書始於唐貞觀,其主要依據是明史學家邵經邦的《弘簡錄》,唐太宗令梓行長孫皇后的遺著《女則》約在貞觀十年(西元636年)印刷。書中還引唐馮贄《雲仙散錄》:唐玄奘印施普賢菩薩像(約西元645~664年)施送四方為旁證。
- 唐開元年間(西元713~714年)雕本《開元雜報》是世界最早的報紙。
雕版印刷佛像在唐朝的盛行,和佛教有莫大关系,后来印刷的范围扩大到其他经典。
- (宋)朱益:《猗觉寮杂记》:“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后唐方镂《九经》”。
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实物有:
- 1966年在韓國慶州佛國寺发现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刻印于7世纪末中国唐朝武则天时代(据一份“反证资料”显示,作为世界最古老木板印刷物被载入历史教科书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并非出自新罗时代(8世纪初~751年前),而是高丽初期(11世纪初)的印刷物。随着1966年在佛国寺释迦塔2楼舍利函中,与《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一起出土的《释迦塔重修记》最近被解读,从而证明该佛经系 11世纪产物的证据浮出水面。因此,日本的《百万塔陀罗尼经》(公元770年)成为最古老木板印刷物的可能性变大。)。
- 日本奈良法隆寺《陀羅尼經》,约770年印刷于日本。
- 敦煌发现的《金刚经》,868年印刷,雕工精细,远胜早先的陀羅尼經。
中国传统的年画中至今还保留有木版年画工艺,例如著名的杨柳青年画。
由于雕版印刷制作的印版只能用于特定的印刷品,制版的工作量很大、效率低下,使得早期印刷品非常珍贵。为解决制版的问题,后来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由于组版中的活字可以重复使用,使印刷的整体效率大大提高。相传最早是中国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早期的活字使用胶泥制作,近代则改进为使用铅字。
活字印刷是由毕升在1040年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也是在北宋发明的。在12世纪和13世纪,有许多阿拉伯文和中文的图书馆,含有几万书印刷的书。 金属活字发明于宋代的根据是:
①元代科学家王祯(1260-1330)在《造活字印书法》(1298)中谈到:“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以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这是我国关于金属活字的早期记载。元初人所说的近世当然是宋代,说明用锡活字印书是在宋代。由非金属活字到金属活字,是印刷材料和造字工艺上的重大改革。
②清藏书家孙从添(1769-1840)在《藏书纪要》(18lO)中载:“宋刻有铜字刻本、活字本”。明明确确说明宋代有铜活字本。
[编辑] 印刷的传播
中國的元代,中國和歐洲的交往有了很大的發展。一是蒙古的遠征,將中國的文化帶到西方,一是西方的傳教土也多次來到中國,回國時也帶去了中國的印刷技術。西元13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中國旅居多年,在他的《遊記》中,敘述了中國印刷紙幣的情況。他的這些介紹,使歐洲人知道了中國的印刷情況。據說,在這一時期,也有人把中國的印刷品及雕版帶到歐洲。
歐洲同中國一樣,最先出現的是雕版印刷,爾後出現的是活字印刷。只是歐洲從雕版印刷過 渡到活字印刷用時較短。
關於中國印刷術傳入歐洲的路線,在很多著作中所談的有三條。一條是歐洲的傳教士和旅行家直接把中國的印刷術帶到歐洲;另一條是經由中亞、西亞、北非,最後傳到歐洲;第三條則是由俄國人傳到歐洲其他國家。
虽然缺少足够的证据,但中国的印刷术最可能通过穿过丝绸之路的维吾尔人传入中亚,经过阿拉伯世界传播到欧洲。世界上最早的活字母雕版,是在敦煌发现的十四世纪古维吾尔文木活字。
德国美因兹的约翰内斯·谷登堡于1440年发明了欧洲的印刷技术。根据他从葡萄酒压榨机改进的机器设计,古登堡开发了使用凸起的活字,从一开始就使用油性墨。
[编辑] 工业时代印刷术
印刷机的发明,将印刷技术从手工阶段带入到机械阶段。
1455年,谷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凸版机械印刷机。
[编辑] 印刷对知识传播的影响
印刷机的开发使知识的传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469年在威尼斯成立第一家印刷社(即出版社),1500年该城就有印刷厂417家。1476年,William Caxton在英格兰成立第一家印刷社°在1539年,西班牙人Juan Pablos 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Stephen Day 于1628年在美国麻塞诸塞海湾地区建立了北美第一家印刷社,并协助成立了剑桥出版社。
[编辑] 信息时代印刷术
在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印刷进入了电子控制和自动化的时期,电子排版、电子分色、电子雕版广泛应用,在印刷质量和效率上都得到了巨大提高。计算机的应用继续将印刷带入了数字印刷时代,使传统工艺难于完成的小品种、多变化印刷得以顺利实现。
[编辑] 计算机印刷
文件可通过激光印字机、喷墨打印机或其它计算机打印机。在最近几年,计算机打印和工业化印刷工艺已经融合在一起,导致数码印刷的发展。
[编辑] 其他印刷
[编辑] 有关文章
方法
人物
- 毕升
- 王祯
- Adam d'Ambergau
- David Bruce
- William Clowes
- George E. Clymer
- Ivan Fedorov,第一位俄罗斯印刷工
- 约翰内斯·谷登堡
- Francysk Skaryna, first Belarusian printer
- 王桢
其它
- Anilox
- 装订
- CIP4
- CUPS
- 书皮
- 皮装书
- Geometric lathe
- 古版书
- 互联网打印协议
- 排版
- 活件定义格式(JDF)
- LaserNet
- 活字
- 爱尔兰国家印刷博物馆
- PostScript
- 赠送本
- PrintML
- 出版
- Reading copy
- Slipcase
- 凸版印刷术
- 文字处理
- 隨選列印POD(print on demand)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释
- 註解1:向达著 《唐代刊书考》收入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 ISBN 75434423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