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小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变身小说([Trans Gender / Trans Sexual / Trans Vestite / Cross Dressing] Novel) 是指在其情节中,主要角色具有穿着异性服饰(变装)/性别转换(变身)行为或经历的小说作品。自2000年以来,在中国网络文学大潮的带动下,文艺工作者对于创作新式小说的热情日益增高,逐步形成了以变身小说为代表的中性向小说流派。
目录 |
[编辑] 發展
[编辑] 大中華地區
中文变身小说的盛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系动画、漫画及游戏作品大规模引进。这些作品中,不乏《乱马1/2》、《福星小子》、《逮捕令》、《Happiness》、《指尖奶茶》、《Princess Princess》、《少女爱上姐姐》、《黑礁》等包含变装或变身题材的名作。它们的传播,为变身小说的出现作好了思想准备。另一方面,本习惯于东方式“男尊女卑”传统的中國男性,经过建国以来“两性平等”转折中的镇痛,也开始尝试设想“若从女性角度去解读世界,将会怎样?”“将力与美彻底融为一体,将会怎样?”除此之外,改革开放以来,日渐沉重社会生活压力也使治愈系作品具备了广泛的市场基础,忙碌之余,男性偶尔也会期待自己“被守护、被包容”,希望取得“可以哭、穿漂亮的衣服、可以依赖他人”的权力。——综上所述,变身小说诞生了。值得注意的是,中型向文学的兴起,也为长期低迷的女性向网络文学市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创作参考对象,女性同样对男性的社会立场、生存环境有浓厚的兴趣。现在,不但有女性作者撰写的变身小说作品,也有越拉越多的女性读者加入到变身小说爱好者的行列中来。
[编辑] 代表作
- 起始期:
- 山茶 《佣兵之王(又名蚀月)》
- 蓝晶 《魔法学徒》
- 问情 《难道我不是男生?》
- 卜印缜 《踏歌行》
- 梦墟 《想不到名字的故事》
- 夜云轻 《群狼谷》
- 七羽 《银色永恒之神话》
- 风上忍 《异体——我的绯色天空》
- necroman 《枪·血玫瑰·Necromancer》
- 祸水 《混世魔女》
- 发展期:
- 伯伦希尔 《异世界女神传》
- 月下小羊 《候补圣女》
- 徙徒 《三千纪》
- 邪恶者 《最终审判》
- 梦醒时分 《暗影法师》
- 弋人 《妖星变》
- 萧章 《变女生之天堂之路》
- 天意 《豪门千金》
- 深藏blue 《变身情缘》
- 轩安宜 《女儿经》
- 胡鳕 《恶魔狂想曲之明日骄阳》
- 御我 《1/2王子》
- 成熟期 :
- 伯伦希尔 《夜明珠》
- 破军王戟 《异界变身狂想曲》
- 钟莉莉 《变装俏佳人》
- 白弟弟 《媚》
- 七夜茶 《逆流而下》
- 倒地不起 《装甲时代》
- 枫歌 《天使公主》
- 我是虚幻 《凤凰恋》
[编辑] 心理学考察
在传统氛围浓厚的东方国家,变装、变性行为或想法、表现出异性心理原型的集体潜意识(见“集体潜意识”)被普遍认为是邪恶而不道德的。但也有一些学派认为,其存在同样具备充分的合理性和正当的动机。这里简略引述一下荣格(C.G. Jung)心理学中的相关部分。
[编辑] 集体潜意识
亦稱「心理遗传」。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知识,经验的储藏。然而,人類永远不会直接感觉到它。它影响我们所有的经验和行为,特别在情感方面,但我们只能藉由观察这些影响来间接了解它
[编辑] 意义
从心理学的分析中我们认知到,产生变装、变性行为或倾向的正当动机,除医学上的“心理性别自认紊乱”情况外,应为期望重新获得“被神取走的那一半”。与“喜欢异性”不同,其对象是自身潜在的阿尼瑪或阿尼瑪斯原型。出于这种目的,人类会试图构造一个同时具备自身优势却又被异性特征弥补了缺陷的异性形象,并因每个人执行力及此类意志强度的不同,表现为潜意识、梦、想象、对相似异性的喜好、文艺创作、自恋、恋物(异性物品)、变装、变性等不同性状。在这些表现中,文艺创作作为一种形式上的“象征”,正处于“虚幻”(潜意识中)与“现实”(物理变性)的中点。这个特征决定了它在心理上容易得到多数人的认同(若排除传统伦理等其他影响)。许多作家笔下的异性角色(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创作)都属于这个范畴。变身文学与传统文学中类似做法的区别在于,它明确地、直接地、更彻底地将两个对立性别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并将它们赋予故事的主角,让这类异性形象(阿尼瑪和阿尼瑪斯的具现化)走到了前台。
[编辑] 爭議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变身小说”的文学作品都有正当的创作动机。因为缺乏分类规范,以及由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创作事业准入门槛的大幅降低,真正的、具有文学价值的变身小说作品在文学市场上也遭遇了灾难性的强烈冲击。巨量的非变身小说,通过各种手段伪装之后进入了这个细分市场。这些伪作大多质量低劣、缺乏逻辑、内容空洞,情节上则习惯于抄袭、模仿,不但浪费了读者宝贵的时间、精力,也造成了极坏的市场影响,变身小说的发展也因此陷入了目前的困境。
[编辑] 參見
[编辑] 参考文献
1.Psychology and Religion, v.11, Collected Works of C.G. Jung, Princeton. First published as "Antwort auf Hiob", Zürich, 1952 and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in 1954, in London
2.Jung, C. G., (1934–1954). 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1981 2nd ed. Collected Works Vol.9 Part 1), Princeton, N.J.: Bollingen. ISBN 0-691-01833-2
3.荣格心理学原型之一,指我们用来操纵他人意见和行为的「假象」(虚假的、伪造的对外形象)。它除了能够误导他人外,也能误导我们的真实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