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學奧林匹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際化學奧林匹克(International Chemistry Olympiad,IChO)是國際科學奧林匹克的一種。1968年,首届IChO举办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以后年年举办(1971年除外)。
最初的参加国大多数都是前东欧集团的成员,而且1980年第12届奥地利IChO以前,这项竞赛都没有在一个“资本主义”的国家里举办过。
目录 |
[编辑] 赛体和赛制
每支代表队由4名学生、2名导师组成,其中1名导师任领队。每支代表队还可以有一名嘉宾(guest)和一名科学观察员(scientific observer)。参赛学生年龄不得超过二十岁,且不得拥有高于中等教育的正式学籍。大赛的国际信息中心(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Center)设在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
一个国家要想派出选手参加IChO的比赛,必须首先连续两届向大赛派出观察员。在36届IChO中,68个国家参加了大赛,其中7个只派出了观察员。
比赛由理论和实验两部分构成。两部分比赛时限都是五个小时,不在同一天内举行(一般实验先考)。两个部分的成绩是独立的。理论部分占总分的60%,实验部分占40%;两个成绩之和即为选手的总分。
导师有责任把英文版的试题翻译成他们的母语,这样学生们用的考题就是用他们的母语写成的。考试之后,考卷将由一个举办国指定的委员会评审。导师可以在这一轮评审之后与大会裁判商议评分标准,以保证评分的公平。这些工作应在奖项颁发前完成。因为导师们在比赛开始之前事先了解了题目,所以学生和导师的任何交流都是严格禁止的。
考试大纲中的知识点涵盖化学中的多个领域,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以及光谱学。虽然大多数知识点都属于中学范畴,但其中很多问题都考察的更加深入,有些问题还需要高于中学要求的知识程度和理解能力。IChO的主办国在比赛之前都要发行一套预备题,而这些题目所涉猎的专业知识明显深于一般中学乃至大学课程内容。准备IChO,不仅需要对化学高度的理解力和极大的兴趣,更需要一种突出的融会贯通、联系实际的能力。
參賽者會依其個人成績排先後次序。
- 全部參賽者中首10%±2%得金牌
- 全部參賽者中之後20%±2%得銀牌
- 全部參賽者中之後30%±2%得銅牌
- 未能取得獎牌但在某一題目滿分的參賽者可獲榮譽獎
- 在理论或实验部分的测试中获得最高分的选手可获特别奖。
参赛选手还可以通过竞赛这一突出的机遇,来会见全世界志同道合的人,并借着出访外地的机会了解其它文化。这正应了IChO成立时的宗旨:大会促进不同国家的青年人之间的友好联系,并鼓励国际的合作与理解。
[编辑] 賽事舉行地點及時間
- 1987:匈牙利
- 1988:芬兰
- 1989:前东德
- 1990:法国
- 1991:波兰
- 1992:美国
- 1993:意大利
- 1994:挪威奥斯陆
- 1995:中國北京
- 1996:俄罗斯
- 1997: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
- 1998:澳大利亞墨尔本
- 1999:泰國曼谷
- 2000:丹麥哥本哈根
- 2001:印度孟买
- 2002:荷蘭格罗宁根
- 2003:希臘雅典
- 2004:德國基尔
- 2005:中华台北
- 2006:南韓庆山
- 2007:立陶宛
- 2008:匈牙利
- 2009:英國
[编辑] 各國家及地区參賽簡史
[编辑] 參見
國際生物奧林匹克
[编辑] 外部鏈結
以上网站提供当届大赛的预备题和答案,以及理论、试验部分的竞赛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