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明湖在山东省省会济南旧城北部,现在的市区中心,面积约46万平方米,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另外两处名胜为趵突泉、千佛山。
目录 |
[编辑] 名称变化
北魏郦道元编著的《水经注》中称之为“历水陂”,唐时称莲子湖。北宋文学家曾巩称之为“西湖”、“北湖”。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称为“大明湖”,从此沿袭该名称。
[编辑] 地理特征
起初大明湖范围很大,南至濯缨湖,北通鹊山湖。
西晋永嘉年间,建分割大湖,基本规模延续至今未变。湖水面积46公顷,水平均深度为3米。水源来自城区珍珠泉和王府池子附近的泉群,然后由北水门流入小清河,向东注入渤海。湖底为不透水的火成岩,泉水不易下泄,再加排水系统合理,便形成了“淫雨不涨、久旱不涸”的特点。
[编辑] 特色
大明湖风景秀丽。如清代乾隆志书《历城县志·山水考四》所载:“湖光浩渺,山色遥连,夏挹荷浪,春色扬烟,荡舟其中,如游香国,箫鼓助其远韵,固江北之独胜也。”岸上翠柳垂荫,湖中碧波映荷,轻舟争渡,游舫徐行;楼台亭榭,隐现葱茏之间,景色宜人。
历史悠久的大明湖的人文景观也是极为著名。多处建筑景观是为纪念古人政绩、行踪而修建,如历下亭、铁公祠、小沧浪、北极阁、汇波楼、南丰祠、遐园、稼轩祠等,引得历代文人前来凭吊、吟咏。其中包括唐朝的李白,宋代的曾巩、苏轼,金元时期的元好问、张养浩,明代的李攀龙、王象春,清代的王士祯、蒲松龄等。
历下亭位于湖心岛,历来为文人会集之地,清高宗乾隆为其御书“历下亭”匾额。杜甫的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是亭前楹联。古历下亭原在五龙潭一带。宋以后迁至今大明湖南畔,现在的历下亭建于清康熙年间。
马可·波罗在《中国游记》中写大明湖:“园林美丽,堪悦心目,山色湖光,应接不暇”。清朝刘鹗在《老残游记》中,作家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均写到大明湖美景。
[编辑] 湖心亭
大名湖中,湖心亭位于湖中一方形小岛上,因而得名。古书记载说:“岛上有方亭,红柱青瓦,重檐出厦,起脊飞檐,脊饰吻兽。”亭高有约11米,边长为10米,建在石砌台阶上,是济南市现存最大的方亭,1990年建。因岛名湖心岛,所以亭也就名湖心亭了。
早在宋代,湖心岛上就有亭,当时名字叫做环波亭。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任齐州掌书记期间,曾写有《环波亭》诗一首:
- 南山迤逦入南塘,北渚苕娆枕北墙。
- 过尽绿荷桥断处,忽逢朱槛水中央。
- 凫鸥聚散湖光净,鱼鲨浮沉瓦影凉。
- 清境不知三伏热,病身唯要一藤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