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藏经為佛教經典的總集,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有多个版本,比如乾隆藏、嘉兴藏等。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蒙文、滿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語系等七個系統。
目录 |
[编辑] 漢文大藏經
佛教在傳入中國以後,經典日漸浩繁,經後人整理編輯成藏,內容非常龐大。根據隋書經籍志記載: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錄,據稱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目前比较完備的大藏經為大正藏,全名大正新修大藏經,是日本大正13年(1924年)由高楠順次郎和渡邊海旭發起,組織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小野玄妙等人負責編輯校勘,在1934年印行,共收集13520卷。
由于近代又发现了大量敦煌手抄经卷,1984年出版的中華大藏經收集了共23000卷。
其他重要的版本還有磧砂藏、喜興藏、卍字正藏、卍字續藏、高麗藏、乾隆大藏經。
[编辑] 巴利文大藏經
台灣與日本佛教界通稱南傳大藏經,指錫蘭上座部所傳之巴利文大藏經,又作巴利三藏,為早期佛教經典的結集,成立最遲之年代被推定為西元前二至一世紀,1881年─1930年間,英國學者戴維斯於倫敦成立「巴利聖典協會」(Pali Text Society),將巴利語聖典之大部分以羅馬字出版,日本於1935年─1941年,由高楠博士功績記念會將巴利聖典協會出版之巴利三藏翻成日文出版,名為南傳大藏經,1952年巴利聖典協會陸續出版巴利三藏用語索引。台灣於1990年─1998年間,由高雄元亨寺漢譯南傳大藏經編譯委員會,自巴利文原典翻譯成中文,刊行漢譯南傳大藏經。
[编辑] 藏文大藏经
是在公元7─8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后,从梵文和汉文经典中逐渐翻译形成的。到9世纪时编纂了《丹噶目录》,共收集约700种20个门类的大乘佛教经典。13世纪以前都是手抄本。公元1313年雕版印刷了第一部藏文大藏经,以后陆续出版了11种版本。藏文大藏经主要分为三部分:正藏(甘珠尔),包括经藏、律藏和密咒;副藏(丹珠尔),包括论藏和赞颂、经释、咒释;杂藏(松棚),主要是藏、蒙佛教徒的著作。最全的官刻藏经是1683年开雕的北京版,收集甘珠尔1055部,丹珠尔3962部,松棚945部。藏文大藏经中关于密宗的论述比汉文大藏经要全,此外尚有许多关于天文、历法和医药等方面的著作。
[编辑] 西夏文大藏经
是西夏于公元1038年根据汉文大藏经翻译印刷的,共3579卷,但由于西夏亡国,大部分已经毁损,只是近代考古发现部分残卷,有许多流失保存在各国的博物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