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腐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学术腐败通常指学术界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有时特指中国的学术界。
目录 |
[编辑] 词源
“学术腐败”这个词极具中国特色,因为“腐败”通常是指政府官员而不是学者的不良行为,而且国际上通常以“学术不端”(academic misconduct)来指学术界的不良现象。“学术腐败”一词并无常见的外语对应词汇。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基于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于科学研究的投入也大大增加,对于大学科研成果的要求也有提高。学术界的不良行为也随之增多,并越来越引起公众的注意。因此“学术腐败”一词在媒体上出现的机率也越来越高。
有的大陆学者认为“学术腐败”一词不妥,应由“学术不端”或“学术不良行为”代替。但也有学者认为由于这个词所指的不良行为远比“学术不端”一般所指的行为范围更广且更严重,不应简单的以“学术不端”来淡化。
[编辑] 具体表现
学术腐败在个人和学术会议、期刊的表现上有所区别。
个人(包括学者和某些官员)的学术腐败的主要表现包括以下几种:
- 以行贿或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得科研经费、奖项等。
- 侵吞、挪用科研经费。
- 利用学者身分为商家做虚假宣传。
- 利用手中权力获得名不副实的学位、证书等。
- 利用手中权力获得更多学术成果,如在自己没有贡献的论文上署名,拉帮结派、打击异已等。
- 伪造简历,包括伪造论文记录、科研成果、学术头衔、所获奖项等。
- 伪造实验结果、伪造数据、故意忽略对自己不利的事实。
- 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包括抄论文、抄学术著作、以“翻译”为“著作”等等。
- 一稿多投,或低技术含量重复别人或自己的成果。
- 不恰当的夸大自己的成果、学术经历等。
学术会议、期刊的学术腐败主要表现为:
- 利用学者急于发表论文的心态收取高额版面费。
- 不按正常学术惯例来审稿或不审稿。
- 直接或间接要求作者引用本会议、期刊的文章来增加引用率,以达到提高影响因子的作用。
[编辑] 反学术腐败活动
目前中国大陆没有一个有效的打击学术腐败的机制。这也是学术腐败在中国泛滥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些民间的打击学术腐败的力量。新语丝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2000年开始,新语丝上揭发了近500起学术腐败案例,受到处理的只有大概1%。
有一些学者对民间的打假行为感到不安,反对以私人的身分进行学术打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