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層遞,或稱遞進,是將意思一重又一重地展現出來的修辞手法。層遞的每一重和上一重之間的距離或比例應該是相同的,有點像數學上的等比數列和等差數列。《文章精義》譽層遞技巧是“作文中大法度”。
- 註:《文章精義》和《文則》都無直接談到層遞,但相關的內容是意指層遞的。
[编辑] 分類
按程度轉變的方向,可分為遞昇和遞降。遞升就是從最不重要、最小、最簡單的地方開始,慢慢升到最重要、最大、最艱深的地方。遞降就是其相反。
A.大河源自於小溪,小溪源自於高山。(藍蔭鼎 飲水思源) B.此刻、此生,伴我真。(鑽石廣告) C.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諺語)
《文則》就層遞的目標性質作了以下的分類:
- 積小至大
-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中庸》
- 由精及粗
- 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 ——《莊子‧外篇‧天道第十三》
- 自流極原
-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大學》
[编辑] 例子
- 《孟子·公孫丑下》首章起句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下面分三段,第一段說天時不如地利,第二段說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卻專說人和,而歸之“得道者多助”。(這是《文章精義》內的文字。)
-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