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先朝嬪御、皇后、嬪妃等後宮女性,所使用的尊號稱之為徽號。
目录 |
[编辑] 明清以前
明清兩朝以前,徽號的使用沒有很嚴密的規制,常常出現許多模稜兩可的稱號和徽號,如;
- 南朝宋文帝劉義隆之妃嬪沈容姬,為明帝劉彧之母;死後先後被追諡號為湘東國太妃及宣太后
- 后趙武帝石虎的皇后鄭櫻桃;被石虎加封為天王皇后,之後因其子石邃荒淫無道,鄭櫻桃受到牽連而被廢后位,並降之為東海太妃
- 北周宣帝的皇后朱滿月;曾被兒子北周靜帝尊為帝太后
[编辑] 嬪妃
嬪妃的徽號使用,隨著中國歷代後宮典制的演變,都有不同的變化。
在明清兩朝以前,嬪妃的稱號是將她的姓氏加上她的位號而成的,如唐朝唐玄宗寵妃—楊貴妃,她本姓楊,貴妃則是她在宮中的位號,她的姓氏後面加上她在宮中的位號即成為她的稱號。
明朝的後宮位號並沒有很嚴密的規制,所以嬪妃也開始出現徽號,是將徽號加在姓氏之後位號之前,如明世宗的妃子杜氏,杜氏的位號是妃,杜是她的娘家姓氏,而她的徽號則是康字,因此她在宮中的全稱為杜康妃。
清朝時,因後宮嬪妃等多為滿族或蒙古族人,這兩個名族所使用的姓氏即使音譯成漢字,仍然字數較多,因此無法像明朝一樣在姓氏後面在加上徽號和位號,所以清朝的嬪妃稱號,省去了嬪妃的姓氏,只在位號前加上徽號,如;珍妃和瑾妃,兩人姓他他拉氏,為同父異母的姊妹,入宮後皆受冊封為妃,而個別以珍字和瑾字為徽號。
一般來說,清朝時期的後宮妃嬪,除皇貴妃為兩字以外,徽號皆為一字,而在她升級或降級後,雖然位號改變,但徽號多不變。 但也有部分姓氏字數較少的嬪妃,雖然有正式的徽號,但一般人們還是以她的姓氏加上位號做為她的稱呼,如清世祖寵妃—董鄂妃,在清史稿—后妃列傳中,她的徽號為貞字,位號為妃,所以如果依慣例,她應該被稱為貞妃而不是董鄂妃,但當她在宮中的同時,宮中還有一位她的親族董鄂氏,同樣的這另一位董鄂妃的位號也是妃,但她的徽號是賢字,因此後世為了將兩位董鄂妃有所區別,將這兩位董鄂氏個別依徽號稱之為董鄂貞妃和董鄂賢妃。
[编辑] 皇后
就理論上而言,皇后一般是沒有徽號的。
皇后會被恭上徽號,基本上有兩種原因;
上述是明清兩朝的情況,而在明請兩朝以前,為了使先朝皇后和當朝皇后之間有所區別和,多會以大行皇帝的最後一個年號來稱呼該皇后。
- 還有一種情形皇后會擁有徽號,那就是亡國皇后、皇太后,或是被廢位的皇帝之皇后、皇太后,她們因為原本的國家亡覆(或是未改朝,但皇帝被廢位),在新執政者登基為帝時,如果她們未在戰亂中失蹤會被殺害,幾乎都會被新的君王加上徽號,有些甚至會被降級,皇后多被降為夫人、王太妃、或更低階的品級。而皇太后則多降為皇后,如;
- 西漢漢平帝的皇后王氏;王氏是王莽之長女,在王莽竄漢建新朝后,她從原本的漢朝皇后改封為新朝的黃皇室主(王莽建制,改公主號為室主),之後在新朝覆亡時,她在未央宮中投火自盡而亡。
- 東漢漢獻帝的皇后曹節;漢獻帝被迫退位後封為山陽公,其妻曹節也被降為山陽公夫人
- 晉惠帝的皇后羊獻容;西晉滅亡后,她被前趙末帝納為皇后,並稱之為惠皇后
- 蜀漢后主劉禪的皇后張氏;在劉禪遜位後,劉禪被降為安樂縣公,而張氏也被降為安陽縣夫人
- 北齊文宣帝的皇后李祖娥;曾被加封為可賀敦皇后,之後因高演篡位為孝昭帝,又將之降為昭信皇后
- 劉宋少帝的皇后司馬茂英;其夫劉義符被廢位後,她被降為營陽王妃,之後又改稱為南豐王太妃
- 南朝宋明帝劉彧的皇后王貞風;在蕭道成竄朝建立南朝齊之後,將之降為汝陰王太妃。
不過上述的情況中,徽號已經不是一種尊崇或禮遇的意義,而是代表她們已經投降於新朝代的君王腳下。
此外,在元朝時期,皇后可以有十數位之多,眾皇后之間的等級和身分貴賤是以斡兒朵(宮帳)來區別,一座斡兒朵裡面會同時居住好幾位皇后和妃子,在眾多斡兒朵之中,是以第一斡兒朵中的第一皇后為所有皇后之尊。
[编辑] 太妃
當繼任皇帝登基之後,有部分前任皇帝的遺孀,能有幸的被尊封為太妃。
清朝一般在尊封前朝妃嬪為太妃的時候,多會一同加上徽號,而太妃的徽號一般多為兩字,如清朝光緒帝的妃子瑾妃,她在宣統朝被尊封為太妃,同時她的徽號是端康二字,因此她的全稱為端康皇太妃(可簡稱為端康太妃)。
而未被尊封為太妃的先朝嬪御,在新皇帝登基后,依然保有和使用她們原本的舊稱號,如清朝康熙帝的妃子定妃,她在康熙帝生前所冊封到最高階的位號只有妃,而她長壽地一直活到乾隆年間,這期間她除了被雍正帝尊封為皇考定妃之外,沒有更高階的尊封。
[编辑] 皇太后
在明清兩朝、當女子成為皇太后時,大多是因她們的皇帝丈夫駕崩,因而被繼任的皇帝依之間的輩分關係及當時的局勢而被尊為皇太后,當被尊為皇太后時,繼任皇帝都會恭上徽號。
[编辑] 亡國皇太后
- 西漢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王莽為其侄子,王莽竄漢建新朝,將當時已身為太皇太后的王政君改稱號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
- 西漢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漢成帝駕崩后,她支持以漢哀帝繼位,因而在漢哀帝即位後被尊為皇太后,但漢哀帝駕崩后,她失去政治依靠,因而被降為孝成皇后,之後又降為庶人,最終自盡而亡。
- 南宋宋理宗的皇后謝道清;南宋滅亡后,她曾抱著年僅五歲的宋恭帝向元朝大軍投降,之後被元朝降為壽春郡夫人,是中國歷史上亡國皇太后降級降的最低的一位。
[编辑] 太皇太后
一般而言,能夠成為太皇太后並非易事,因此中國歷朝所出現的太皇太后之人數並不多,而能夠成為太皇太后,在這之必先經過皇太后這一階級,因此待成為太皇太后時,並未再恭上新的徽號,而是在原本的皇太后徽號加上新字,如清朝開國皇后(同時也是清朝首位皇太后及太皇太后[1])—孝莊文皇后,她在順治朝被尊為皇太后,而一直到順治帝駕崩前,她所受尊封的徽號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皇太后,之後在康熙朝,她被尊為太皇太后,並加新徽號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太皇太后,此後一直到她死前,她所受尊封的徽號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编辑] 注釋
[编辑] 嫡庶之分
皇位的繼承,有時會因為皇帝非前任皇帝之皇后所生、乃為前朝嬪御所生,因而出現一朝兩太后並尊(或稱兩宮並尊)的情形,及一位是先朝皇后(繼任皇帝需任這位先朝皇后為嫡母),另一位為自己的生母(即大行皇帝的遺孀之一),這時,先朝皇后為嫡、皇帝生母為庶,因此在徽號和諡號的使用也有區別。
有些朝代,兩宮並尊時的兩宮太后,會將;
- 皇帝生母稱聖母皇太后;皇帝為天之子、是聖人,因此皇帝生母當然也是聖母
- 先朝皇后為母后皇太后;庶出的繼位皇帝,需認先朝皇后為嫡母,因此稱母后
[编辑] 徽號
明朝宮制,繼位皇帝需尊先朝皇后為皇太后,但若是以庶岀身分繼位的話(及先朝皇后非繼任皇帝之生母,繼位皇帝之生母乃先朝的普通嬪御),則將皇帝生母及先朝皇后並尊為皇太后,再為先朝皇后恭上徽號(即皇帝生母無徽號),以區嫡庶。
不過在明神宗朝,因明神宗生母—明穆宗朝李貴妃並非皇后,而先朝皇后—陳皇后仍在,所以出現兩宮並尊的情形,原本神宗生母是無徽號的,但當時的太監馮保欲討神宗生母之歡心,因此和張居正連同,由張居正上奏章,請神宗為生母恭上徽號,之後神宗身母為慈聖皇太后、陳皇后為仁聖皇太后,從此皇太后徽號再也無敵庶之分。
清朝時,兩宮並尊的皇太后,並沒有以徽號來區別兩宮太后之間的嫡庶。
[编辑] 諡號
明朝明英宗朝的周太后,本為明英宗的貴妃,她在明孝宗朝崩逝,稱孝肅太后,由於她並非明英宗的元配皇后,因此她最終的諡號中「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承聖皇后」,並未系上明英宗的帝諡—睿字,這種做法是為了區分她和明英宗元配皇后—孝庄睿皇后錢氏之間的嫡庶之別,往後這種只有嫡配皇后才系帝諡的做法被延續下去,之後的;
上述這幾位皇太后,都如周太后般,是母以子貴的升為皇太后,因此為了區別嫡庶,所以上述的皇太后們的諡號都沒有系帝諡。
清朝時期,不論是先朝皇后、或是母以子貴而升等成為皇太后、甚至是追封為皇后,總之清朝的皇后諡號並無區別嫡庶的做法,一律系帝諡,且定制皇后的諡號總共為十九字,且由後代以各種不同的理由追諡,一直追加到總數為十九字便不再追諡,但只有少部分皇后例外;
- 清世祖的第一位皇后—世祖廢-(后)-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十年被降級為靜妃,意同於廢后,清史稿中稱她為世祖廢后,無諡號。
- 清世祖的董鄂妃;董鄂妃在生前,因受寵而使宮眾嬪妃和諸多皇子、皇女被順治帝冷落,而死后,她在宮中唯一的親族—貞妃董鄂氏(又稱董鄂貞妃),在清世祖駕崩時隨之殉葬,而董鄂妃本身也沒有對朝廷或宮中有過很大的貢獻,況且她死時,已經超越禮制的先當朝皇后—皇后博爾濟吉特氏一步得到皇后諡號,而在順治帝之後繼位的康熙帝,其生母—孝康章皇后早逝,康熙帝和嫡母—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極為親近,董顎妃先行得到皇后諡號,便是對嫡母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一種不敬。綜合以上原因,董鄂妃在宮中的親族已死、又無兒女可以為她請增加諡號、又無貢獻、先一步得到皇后諡號,使的她在死后,除去當初順治帝為她擬定的諡號之外,往後的日子中,她既未被請命增加諡號的字數、也未被系上帝諡,又不配享太廟,死後可說是極其悽涼。董鄂妃的諡號只有十四字—孝獻庄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
- 清高宗的第二位皇后—繼皇后烏喇那拉氏;因為她是被廢位的皇后,因此連正式的諡號都沒有。
- 清文宗的皇后—孝貞顯皇后;她死后的諡號只有十七字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后,推測是因為她在生前和後來掌權的慈禧太后有過不合,她在清晚期又並非一位有過重大貢獻之人,再加上清朝氣數以將儘,因此最後無人替她請命加諡號直至十九字為止,所以她的諡號和大多數的清朝皇后比起來少了二字。
- 清文宗的懿貴妃;即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在她掌權的時期,朝中每遇節慶便為她加上新的徽號,而在她死後又將這所有的徽號做為諡號,使的她的諡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大大超越了清朝歷代皇后的十九字,同時也超越了開國皇后—孝莊文皇后及在她之前的兩位正宮皇后—孝德顯皇后、孝貞顯皇后。
- 以下三位清朝皇后,因在她們生前及死后,清朝氣數以將儘,所以再也無人替她們請命增加諡號;
清朝時,也曾出現過兩宮並尊的情形,分別是出現在;
庙号 - 谥号 – 尊号 – 封号 - 年号 - 徽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