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掃墓,是中華民族於清明時節的傳統習俗,相傳源自春秋時代晉文公寒食節,每年到了清明時節,家家戶戶會到郊外歷代祖墳上,進行清掃、祭祀。
目录 |
[编辑] 掃墓時間
- 古清明:農曆三月初三,因為在農曆裡是固定的日期,所以又稱死節。
- 活清明: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陽曆的四月五日前後,因為在農曆裡是變動的日期,故有此稱。
[编辑] 空間配置
以下以墓牌的正面為基準(非參拜人的方向)由左至右列出。
- 龍神:所謂的龍神,就是共同守護后土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中的青龍,一般來說由於青龍只是一個方位、並非一個具象的神,所以多半是以浮雕表示、也有只是在墓位左側小角落堆個小石頭表示。
- 祖先墓牌
- 土地公:也稱后土。
[编辑] 傳統土葬掃墓程序
[编辑] 清掃
通常這是掃墓一開始最麻煩且費事的工作,由於經過了一整年,墳墓上會長出許多野草野花甚至小型的灌木。除非是新一代有專人定期清掃管理的花園公墓,不然每次掃墓都會看到一片新的叢林出現在祖先墳墓上,所以要好好進行:
- 除草
- 清掃
- 整理
[编辑] 擺放祭品
- 食物:基於寒食節的傳統,為了紀念介之推,所以擺放的食物為冷食,這天在世人也只能吃冷食,傳統上會擺以下的東西。
- 潤餅:又叫春捲,祭祀的時候,放置好作潤餅的餅皮和內餡材料,內餡都是植物(但近年來也有人放少許的肉)。
- 草粿:
- 紙錢:
- 金紙:燒給神靈用。(圖一)
- 銀紙:也叫冥紙,燒給祖靈用。(圖二)
[编辑] 祭祀
- 先拜龍神:請求龍神保護祖靈免於惡勢力的侵犯。(圖三)
- 再拜土地公:請求土地公保護祖墳的安全完好。(圖四)
- 最後祭祖:跟祖先溝通。(圖五)
其實這也是掃墓最重大的用意:中國傳統士族家庭觀念重,為了維繫長久家族的優良傳統,來承先啟後,祖先去世後仍然在天上監看子孫的表現行誼,透過清明掃墓,後代子孫向祖先報告自己成就,確實不辱祖先教誨,祖先也才能保佑後代子孫。
[编辑] 共進午膳
- 大約十到二十分鐘,是神靈們的用膳時間。
- 神靈完膳後,才是在世人的時間,這時就是包潤餅起來吃,或是吃草粿。
[编辑] 燒紙錢
- 先燒給龍神接下來這年的佣金(金紙)。
- 再燒給土地公接下來這年的佣金(金紙)。
- 最後燒給祖先零用錢(銀紙)。
[编辑] 掛紙
又稱跪紙,是離開祖墳前,幫祖墳修繕的象徵,作法是在祖墳上把黃色的紙條地毯式平均地用小石頭壓在祖墳的各角落上。
[编辑] 外部链接
- 民俗探源—話說岡山地區的清明掃墓禮俗—呂春塗先生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