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编辑 | 二十四节气 | |
年 | 開始 | 結束 |
---|---|---|
辛巳 | 2001-04-04 17:24 | 2001-04-20 00:35 |
壬午 | 2002-04-04 23:18 | 2002-04-20 06:20 |
癸未 | 2003-04-05 04:52 | 2003-04-20 12:02 |
甲申 | 2004-04-04 10:43 | 2004-04-19 17:50 |
乙酉 | 2005-04-04 16:34 | 2005-04-19 23:37 |
丙戌 | 2006-04-04 22:15 | 2006-04-20 05:26 |
丁亥 | 2007-04-05 04:04 | 2007-04-20 11:07 |
戊子 | 2008-04-04 09:45 | 2008-04-19 16:51 |
己丑 | 2009-04-04 15:33 | 2009-04-19 22:44 |
庚寅 | 2010-04-04 21:30 | 2010-04-20 04:29 |
數據來源:噴氣推進實驗室線上曆書系統
清明(韓語:청명;日語:清明,せいめい;越南語:Thanh minh),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掃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则多藉此踏青郊游。[來源請求]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斗鸡、盪秋千等活动。此习俗也流行于白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在越南、韩国等地,清明节也是重要的节日。
由于清明节是根据节气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与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明為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唯一根据节气而定的休假日。
目录 |
[编辑] 演变
现在的清明节,合并了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节日——寒食节。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在中國已失传,但韓國仍有舉行。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七日,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天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名。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盪秋千等習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提升为重要的大节日,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卻有若干以变形的方式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编辑] 各地習俗
[编辑] 香港
清明是當地的重要節日,港人會到祖先墳前,焚燒香燭、冥強,奉祭物多為水果、鮮花、燒豬或白切雞。一些港人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提早數星期拜山,並不需要恪守清明正日祭祖的傳統。
早在英治時期,中港邊界縱然守護深嚴,但每逢清明,位處中港邊界的沙頭角禁區多會有限度開放,讓人到沙嶺墳場拜祭;早年中國仍未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不少人亦會在清明節,以祭祖為借口回鄉,人人身穿多層衣服,擕帶異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濟鄉間親友,中港火車票亦會出現搶購潮和抄黃牛票的情況。
近數十年,香港人為先人清除墳前雜草時,有的相信「火燒旺地」的風水說法,放火燒雜草,結果引發多宗嚴重山火,備受社會關注。2007年更有團體要發動「清明無山火誓師大會」,呼籲市民勿再放火除雜草。[1]
清明也為當地帶來一句俗語:「有乜拜山先講(有甚麼事,拜山再說)」,意謂不要再說廢話,留待清明跟死人說吧。
[编辑] 廣東
[编辑] 福建
福建人清明節會做“嫩餅菜”去祭敬祖先。
[编辑] 北京
[编辑] 雲南
[编辑] 上海
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而出行到蘇州、嘉興等外省地方的人次也達到一百多万,因而清明前後十天交通擁擠。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编辑] 四川
[编辑] 台灣
[编辑] 新加坡
[编辑] 澳門
[编辑] 中國公祭
清明期間,有不少公祭活動。
[编辑] 清明诗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 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