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惠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惠帝 | |
---|---|
姓名 | 朱允炆 |
庙号 | 明惠宗 |
谥号 |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 观文扬武克仁笃孝 让皇帝 或 恭闵惠皇帝 |
陵墓 | 不详 |
政权 | 明朝 |
在世 | 1377年-?年 |
在位 | 1398年-1402年 |
年号 | |
建文 |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在靖難之變後下落不明。朱允炆原无庙号及谥号,直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方上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後世有人以其年號而稱之為建文帝。
目录 |
[编辑] 早年
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但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早故,所以朱允炆就被明太祖朱元璋視為嫡長孫。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由於自幼熟讀儒家經書,所近之人多懷理想主義,因此性情與其父同樣溫文儒雅,即長皆以寬大著稱。朱允炆為太孫時,曾向太祖請求修改《大明律》,他參考《禮經》及歷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份嚴苛的條文,深得人心。
[编辑] 在位時期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去世,死前密命驸马梅殷辅佐新君,朱允炆在同月(6月30日)即位,定次年(從1399年2月6日开始)為建文元年。惠帝在六月升齊泰為兵部尚書、黃子澄為太常寺卿,七月召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在國事上倚重三人。惠帝的年號建文有別於其祖父的洪武,他不想仿效祖父以嚴刑峻法治國,即位後改行寬政,《明史·刑法二》記載「元年刑部報囚,減太祖時十三矣」,囚犯人數減至洪武時期的三成左右。
明太祖為鞏固皇室,大封宗室為藩王,對惠帝來說,諸藩王大多為其叔輩,且在封地掌握兵權,心中由是不安。惠帝為皇太孫時曾問黃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子澄回答說諸王軍力不足以抗衡朝廷。惠帝即位不久便採取削藩政策,先後废黜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及岷王。在部署對付實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時,由於惠帝身邊的謀士多缺乏實際的政治經驗,以致打草驚蛇,引發了燕王先發制人的念頭。朱棣在權衡利害之後,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封地北平起兵反叛。他以“靖难”為名,向京師進軍。
儘管朝廷的兵力遠勝燕王,由於惠帝下令「毋使朕負殺叔父名」,必須活捉燕王,這樣便掣肘了中央軍,加上以前太祖濫殺功臣名將,以致朝廷缺乏將才可用,而燕王將士長年征戰,本身是精銳部隊,因此中央軍屢為燕軍所敗。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中央軍主力在淮北被擊潰,燕軍乘勝渡過淮河及長江。這時有人勸惠帝離開京城,方孝孺力請惠帝留下等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从金川门攻入京师应天府,惠帝在宫中举火,皇后自焚死,惠帝本人及其太子朱文奎则不知去向,至今其下落仍是未定論的历史之谜。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以及大批忠于惠帝的官員被朱棣捕殺。
後人普遍對惠帝朱允炆抱持同情態度,終明一朝,朱允炆始終為百姓所念念不忘。
[编辑] 建文下落之謎
雖然朱棣宣稱在宮中找到建文帝(惠帝)的屍體,並為他舉行葬禮,但朱棣對建文未死的傳言不敢掉以輕心。溥洽是建文帝主錄僧,《明史·姚廣孝傳》記載「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狀,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給事中胡濴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繫十餘年。」直到姚廣孝病危時請求朱棣釋放溥洽,溥洽才獲釋。
有野史記載,建文帝離宮後出家為僧,雲遊四方。有诗云:“阅罢楞言磐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嶂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朝。”傳言此诗作者是建文帝,但未証實。
另有一说建文帝逃到东南亚,野史传闻郑和下西洋其中任务之一便是寻找建文帝。
1999年,有人認為中國貴州省的紅崖天書是建文帝在靖難之役後逃到貴州所作的聲討燕王朱棣的檄文,間接支持建文帝並未死在宮中的說法。
2006年6月,有學者發現懷疑是建文帝的蹤跡。新華網引述江西省學者官濤稱,建文帝在「靖難之變」後與隨從在江西三清山隱居,並化名為「詹碧雲」的全真道人,死後葬於其興建的三清宮內。
[编辑] 家族列表
[编辑] 相關條目
明朝皇帝 | ![]() |
---|---|
前任:祖父朱元璋 朱允炆(1398年-1402年间执政) 即任:四叔朱棣 | |
洪武 • 建文 • 永乐 • 洪熙 • 宣德 • 正统 • 景泰 • 天顺 • 成化 弘治 • 正德 • 嘉靖 • 隆庆 • 万历 • 泰昌 • 天启 • 崇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