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
|||||||||
史前时期 | |||||||||
传说时期 (另見三皇五帝) |
|||||||||
夏 | |||||||||
商 | |||||||||
西周 | 周 | ||||||||
春秋 | 東周 | ||||||||
戰國 | |||||||||
秦 | |||||||||
西汉 | 汉 | ||||||||
新朝 | |||||||||
东汉 | |||||||||
魏 | 蜀 | 吴 | 三 國 |
||||||
西晋 | 晋 | ||||||||
十六國 | 东晋 | ||||||||
宋 | 南 朝 |
北魏 | 北 朝 |
南 北 朝 |
|||||
齐 | |||||||||
梁 | 东 魏 |
西 魏 |
|||||||
陈 | 北 齊 |
北 周 |
|||||||
隋 | |||||||||
唐 (另见武周) |
|||||||||
五代十國 | |||||||||
辽 (西辽) |
西 夏 |
北宋 | 宋 | ||||||
金 | 南宋 | ||||||||
元(蒙古) | |||||||||
明 | |||||||||
清 | |||||||||
中华民国 |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
中華 民國 (見台灣問題) |
||||||||
南明(1644年—166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後,明朝南方皇族建立的流亡政權的統稱。
目录 |
[编辑] 歷史
[编辑] 重建明王朝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農民起義軍當中,以李自成、張獻忠兩部為主。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大順」。之後大順軍向北京進兵,三月十九日,大順軍攻克北京,崇禎皇帝自盡,明朝宗室及遺留大臣多輾轉向南走。這時的天下局勢,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據有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蘇北、皖北等地,張獻忠於八月成立的「大西」政權則據四川、湖北一帶,滿人的「大清」政權則據有東北、內蒙一帶,而「大明」政權的殘餘勢力則據有江南半壁江山。
那時候,明朝殘餘勢力在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決計擁立朱家王室的藩王,議擇君以定南都,重建明王朝,然後揮師北上。出現了擁潞王與擁福王之爭,最後馬士英恃勢逼史可法等同意立福王朱由崧為帝。五月初三福王朱由崧監國于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號弘光,史稱南明。福王政權一建立,基本國策以「聯虜平寇」為主,謀求與清軍連合,一起消滅農民軍。但是,清政府是決不允許南明弘光小朝廷存在的。它要消滅農民軍,也要消滅弘光小朝廷,統一全中國。
[编辑] 各政權的滅亡
中原方面,清軍在陝西擊破大順軍取得勝利,初步控制住中原。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清軍揮軍南下。江南方面,弘光政權內部正進行著激烈的黨爭。駐守武昌的左良玉部隊於三月順江東下,要「清君側」,馬士英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江淮防線陷入空虛。史可法被排擠出南京到揚州督師後,根本不能指揮那些驕兵悍將,因此也無法做出抗清的有效佈置。清軍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四月二十五日,揚州城陷,史不屈遇害。隨後,清軍渡過長江,克鎮江。弘光帝出奔蕪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趙之龍等獻南京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虜獲,送往北京處死,弘光政權覆滅。
南京失陷後,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應天的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撫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福州的唐王朱聿鍵(1645-1646)、紹興的魯王朱以海(1645-1653)、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等政權先後的建立,其中以魯、唐二王政權較有實力。這時清朝再次宣佈薙髮令,江南一帶掀起了反薙髮的抗清鬥爭,清軍後方發生動亂,一時無力繼續南進。但南明內部嚴重的黨派鬥爭與地方勢力跋扈自雄,且魯、唐二王政權不但沒有利用這種有利形勢,發展抗清鬥爭,反而在自己之間為爭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為戰,所以當1646年清軍再度南下時,先後為清軍所各各擊滅。魯王在張煌言等保護下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帶繼續抗清;唐王則被清軍俘殺。
11月,在廣州和肇慶又成立了兩個南明政權:唐王弟朱聿鐭(1646)稱帝於廣州,改元紹武;桂王朱由榔(1646-1662)稱帝於肇慶,改元永曆。這兩個政權也不能團結,甚至大動干戈,互相攻伐。紹武政權僅存在40天就被清軍消滅。揭陽的益王朱由榛(1647)、夔州的楚王朱容藩(1649)稱監國與桂王爭立。鄭成功立南澳的淮王朱常清(1648)為監國,後廢。桂王在清軍進逼下逃入廣西。
[编辑] 農民軍加入
正當南明政權一個接一個地覆亡,形勢萬分危急之際,大順農民軍余部出現在抗清鬥爭最前線,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死後,他的餘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和李過、高一功率領,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1647年,郝搖旗部護衛逃來廣西的桂王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於全州,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餘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將領金聲桓和在廣州的降清將領李成棟先後反正,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一時間,永曆政權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7省,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但永曆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犧牲,清軍重新佔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復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不久,李過病亡,其子李來亨同其他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南明政府,轉移到巴東荊襄地區組成夔東十三家軍,獨立抗清。這支部隊一直堅持到1664年。
綜觀1645-1651年間,南明軍與清軍作戰中,敗多勝少,大批南明的軍隊先後降清。先後丟失了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兩廣、兩湖等等領地,地盤盡失。直到以孫可望為主的大西軍加入,再次改變了整個局勢。
張獻忠死後,以孫可望為主的大西軍自1647年進占雲南、貴州二省,加以經營、整頓後,成了後來南明軍的後方基地。1652年,走投無路的南明永歷小朝廷接受張獻忠部將孫可望、李定國聯合抗清建議,在貴州安隆所投靠了農民軍。大西軍成了南明軍,他並整編了南明殘存的武裝部隊,經整編過後的南明軍,足以和清軍作戰。
這年,南明軍對清軍展開了全面反擊,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並接受了永曆封號。抗清鬥爭再次出現高潮。不幸的是,劉文秀於四川用兵失利,為吳三桂所敗,而孫可望妒嫉李定國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國之下,無功而返,丟失了四川、湖南。之後李定國與鄭成功聯絡,謀與鄭成功軍會師,進而收復粵、閩、浙、蘇等省,於1653年、1654年率軍兩次進軍廣東,聯絡鄭成功,約定會師廣州,一舉收復廣東,但鄭軍屢誤約期,加上瘟疫流行,沒能成功。
[编辑] 滅亡
永曆十年(1656年),孫可望祕謀篡位,引發了南明內部一場內鬨,李定國擁桂王至雲南,次年大敗孫可望,孫可望勢窮降清。孫可望降清後,西南軍事情報盡供清廷,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永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三路進攻貴州,年底吳三桂攻入雲南。永曆十三年(1659)正月,下昆明,進入雲南,桂王狼狽西奔,進入緬甸。李定國率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追兵,結果因內奸洩密失敗,南明軍精銳損失殆盡。這時在金、廈的鄭成功,見清軍主力大舉攻擊西南之際,率領十餘萬大軍北伐,克舟山、崇明、瓜州、鎮江等,直逼南京,然而鄭軍中了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永曆十五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桂王,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桂王交于清軍。次年(1662)四月與其子等被吳三桂縊殺處死。南明最後一個政權覆滅。七月,李定國在□臘得知桂王死訊,亦憂憤而死。之後各地殘餘的反清軍隊,至1683年先後為清軍所平定。
[编辑] 各流亡政權
-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三日(6月7日)称监国于南京,十五日(6月19日)即皇帝位,改明年为弘光元年。弘光元年五月二十四日(6月17日)清军占领南京,二十八日(6月21日)(或二十五日)被俘。翌年四月初九日(5月23日)被弑。
- 弘光元年六月初六日(6月29日)(或七月初七日(8月27日))称监国于福州,二十六日(7月19日)(或二十七日(7月20日<),或闰六月十五日(8月16日))即皇帝位,年号隆武,以七月初一日(8月21日)之后为元年。隆武二年八月二十八日(10月7日)(或二十七日(10月6日))被俘。
- 隆武二年十一月初二日(12月8日)(或初一日(12月7日),顧誠認為初二日為對)稱監國于广州,初五日(12月12日)即皇帝位,改明年为绍武元年。十二月十五日(1647年1月20日),广州失。
- 隆武二年十月十四日(11月20日)称监国于肇庆,十一月十八日(12月24日)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永历元年。永历六年二月初六日(1652年3月15日)至安隆所,两广失。永历十五年七月十九日(1661年8月13日)桂王左右的臣子共四十二人被杀。十二月初三日(1662年1月11日),桂王被缅甸王送至清军营内,永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6月1日)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
- 弘光元年六月初八日(7月1日)称监国于杭州,十四日(7月7日)降清城失。翌年四月初九日(1646年5月23日)与弘光等俱被杀。
- 定武政权的记载见于清朝初年查继佐的《罪惟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但一般认为不可信。可参见顾诚《南明史》。
- 弘光元年闰六月二十一日(8月12日)称监国于台州,以明年为(鲁)监国元年。鲁监国八年三月,自去监国号,奉表滇中(永历)。
- 在南京陷落之后,隆武元年八月初三日,自称监国,在八月二十五日被俘。
- 自称监国三日。
- 於弘光元年十月自称监国。
- 自称监国。
- 自称监国三日。
- 监国:楚王朱容藩:1649年:建都夔州
- 於永曆三年正月自称监国,次年春,兵敗自殺。
注:郑成功于永历十五年四月占台湾,至永历三十七年十二月郑克塽降清止,在台湾一直使用永历年号。
[编辑] 人物
[编辑]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 《南明史》:顧誠,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2003年12月2版
-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