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春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条目质量提升计划 | ||||
春节条目质量已经提升,根据条目质量标准参考的评分,结果如下: | ||||
平均得分 | 2.0 | 条目质量 | 中 |
请各位说说你知道的各地的年俗.
- 「初一早初二巧」那段是我編的,是台灣的習俗。看來福建也有相同的習俗,在中國大陸的華南沿海或是華南地區都有類似的習俗呢?--KJ 18:45 2005年2月12日 (UTC)
挺有意思的:) 我所知道的:传统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区的传统)老人初一是不出门的,亲友、同事互相拜年,但近限男人,妇女要初六后才能出门。
初二:要祭财神,要吃“元宝汤”(馄饨)
初六:开市
初七:过人胜节
初八:祭星
如果赶上立春要吃春饼。今年提前吃了:)
大家觉得这个条目要把初一到初N各地的分开写吗?还是写个总的加上各地的特色?--smartneddy (Talk) 10:19 2005年2月13日 (UTC)
我所知(曾)在香港流行的傳統:
初一:後輩到長輩處拜年,通常是回男家處。 初二:回女家處拜年,開年。 初三:赤口,不宜拜年。 初七:稱為”人日”。
- 補充:
- 大年初一為雞日
- 初二為狗日
- 初三為豬日
- 初四為羊日
- 初五為牛日
- 初六為馬日
- 初七為人日
- 初八為榖日
- 請加進去-- Stewart|惡龍 (講講講!) 06:45 2006年1月27日 (UTC)
目录 |
[编辑] 农历小年日期在不同地区的差异
在中国北方,一般在农历腊月(十二月)二十三日过小年。但在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同样是汉族聚集地的省份,则往往于农历腊月(十二月)二十四日过小年。因此,农历小年在中国南北方不同地区并非是同一天。--漢龍 04:26 2005年11月24日 (UTC)
==春節(11-0)== 移动自Wikipedia:条目质量提升计划/票选主题 農曆新年快到了,一起提升這個條目蠻不錯的,但希望在新年前達成就是了。目前的條目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再加入各國各地(中國、香港、澳門、臺灣、越南、日本、韓國)的特殊風俗及圖片,一定可以很精彩。而且這個題目純為生活文化,國際觀亦足夠,不容易發生NPOV。
[编辑] 支持
- Koika 14:11 2005年12月19日 (UTC)
- Theodoranian|虎兒 =^-^= 00:40 2005年12月20日 (UTC)
- 漢龍 03:27 2005年12月20日 (UTC)
- 百家姓之四 12:14 2005年12月23日 (UTC)
- roc (talk) 02:19 2005年12月30日 (UTC)
- tonync (talk) 04:49 2006年1月2日 (UTC)
- 长夜无风 18:38 2006年1月2日 (UTC)
- Hello World! (✉) 09:57 2006年1月3日 (UTC)
- Wikinu 08:55 2006年1月6日 (UTC)
- Kevinhksouth (Talk) 09:01 2006年1月6日 (UTC)
- 华人第一大节,春节快到了 Wikiqebia 03:06 2006年1月9日 (UTC)
- KJ(悄悄話) 16:19 2006年1月13日 (UTC)
- -- Stewart|惡龍 (講講講!) 04:16 2006年1月23日 (UTC)
[编辑] 反對
十里不同俗,太混乱了,很难写得有条理。我最讨厌说什么××省风俗,一个省这么大怎么可能都一样。--刻意|Talk 12:30 2006年2月19日 (UTC)
[编辑] 評論
- 新年就快到了,支持一下,希望下一期就能轮到这个条目了。--长夜无风 18:38 2006年1月2日 (UTC)
- 我认为小年一词源自祭灶王。按照中国习俗,官员腊月廿三祭灶,百姓腊月廿四祭灶,娼妓腊月廿五祭灶。正常情况下,民间小年应该是腊月廿四。至于为什么北方腊月廿三过小年,我认为北方,尤其北京、天津、直隶等地离国家中枢很近,官员们习惯腊月廿三迎来送往大搞庆祝,民间自然也就跟着效仿了。额真 18:26 2007年3月15日 (UTC)
[编辑] “中国”与“台湾”并列的错误。
在条目的第一自然段,错误地将“中国”与“台湾”并列。现已改正——将“中国”改为“中国大陆”。如果非要写成“中国”,那么“台湾”和“香港”就要写成“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偉大漢語 11:51 2006年1月22日 (UTC)
-
- 阁下说的是共产党“中宣部”定的说话规则,适用于一切专制下的媒体,但在自由的Wiki不适用。--Manchurian Tiger 14:47 2006年2月8日 (UTC)
[编辑] 不要忽略了少数民族的春节风俗
现在的条目明显的汉族中心噢。--玉米^ō^麦兜 06:54 2006年2月1日 (UTC)
[编辑] 我们家的习俗
关于春节的习俗,开始其实都是差不多俄,因为根据考证,闽南一带的客家,早时都是由中原迁徙过去的,也带去了中原汉族的习俗,而西南少数民族的习俗,也是长期民族交融的结果。可以说原始的春节习俗像是干细胞,而现在各地的民俗是异化的结果,我们不是民俗学家,我认为一些讨论没有必要,特别是……这关两岸什么事?哪有什么北京市的习俗天津市的习俗台湾国的习俗,都是地区性的,所谓台湾习俗也不是每家每户都一样,是个地区性的概述罢了。
我说说我们家乡的习俗,当然现在城里的人都没什么讲究的了,至于为什么写在这里,主要是不知道应该写在页面的什么地方,其实我想说我们中原地区应该是比较类似于古时的习俗的,但是经过历代的变革,也是面貌全非:)我刚问了爷爷才知道的:
年从腊月23开始,算是小年(年是用来过的,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关于过年的一些活动了),相对于初一的大年,24扫房子,25磨豆腐、26杀猪,27扒(pa,一声)沙,就是弄香灰,烧香拜佛,28、29忘了,回来大家可以补上,在这里还有一个,就是像今年没有“年三十”(腊月三十),所以腊月29的晚上,叫做“小年夜”,这是相对于农历上有腊月三十时所说的“大年夜”就是“大年三十”。在初一的前一天晚上,大家都会熬夜,就是守岁,这是北方好像是北京的说法,官话那种,我们也说,但是乡下也有说“熬年”,一呢是期望活的长(中间的说法忘了),还有就是因为初一一大早还要比谁家起的早,谁家先迎来神——有这么个说法,地上的大神阿,特别是灶神,年前要上天汇报这一年的业绩(时间在23左右?这个好像各地差不多),初一的时候还有初三(?)的时候会回来,这样反正再怎么早都不如不睡早,所以大家就不睡了——初一到初五就是走亲访友,一般是成了家的话,初一到男方家里,初二到女方家里,以后随便。初五那天又叫“破五”,就是年差不多就过完了,按规定这一天也是要吃饺子的(还有冬至、年夜饭要吃饺子),至于有什么说法,大家补充,过了初五,以前的话,各种小商小贩一些经商的就开始出来忙活了,现在初一还工作的多了去了。忘勒说,初一还有一项活动好像是叫“烧??犁”三个字,中间的忘了,就是把外面耕地的犁拿回来烧红了,在家里拿着烧红的犁到处走,一边走一边往上面洒醋,说是驱鬼,其实今天看,主要是醋酸有一定的消毒作用,现在还有撒醋酸防感冒的做法。初一的节目是最多的,只是我记不得了,反正我从来没有见过什么(除了拿红包,嘿嘿)再往后陆陆续续就没什么过年的东西了,开始忙新一年的工作就开始忙了,一直到正月十五,稀稀拉拉的,算是这个年过干净了,完了。然后就是正月十六老鼠嫁女,大家一天都不干什么活,吃了饭就出去逛,把屋子腾出来给老鼠用。再往后,活动比较集中的就是二月二的时候,不光龙抬头,还有一堆的事情。
总之,大家用的都是农历,基本上都有共同的历史,这里没有什么民俗专家,也就不用分的那么细,各地的差异只是与当地习俗融合的结果,南方有的,北方不一定就没有,所以什么台湾中心、中国中心大家还是能融合的就融合,就是个春节,新加坡华族要过也差不多这么过,把共同的东西写好就行了,不用老重复,不一样的再写。我觉得写这个民俗的东西,中文中心到是肯定有的。--边缘o^-^o留言 05:48 2006年2月3日 (UTC)
[编辑] 传统称呼问题
“農曆”新年、“舊曆”年是在传统新年被废除后才有的,正如“春节”一样。--Manchurian Tiger 14:51 2006年2月8日 (UTC)
“春节”一词在“红楼梦”中当然没有,在《鲁迅全集》也没有的。这词的历史大约只有五十来年。 唐戈 03:58 2006年2月14日 (UTC)
[编辑] 朝鮮語的「新年」寫法有誤
終音應該是-n,而不是-l.
[编辑] 甚为不解,为何图片使用国外唐人街的
而且那张图片并不能体现很多有特色的春节习俗,如鞭炮,舞狮等
[编辑] 关于这段习俗,我作了点小修改
在香港流行的传统:
初一:后辈到长辈处拜年,通常是回男家处。 初二:回女家处拜年,开年。 初三:赤口,不宜拜年。 初七:称为”人日”。
据我所知,这些习俗不是香港独有的,在广东很多地方都是如此,所以我把香港修改成 华南地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