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春節 | |
---|---|
![]() |
|
春節時分的倫敦中國城
|
|
別稱 | 新年、農曆年、舊曆年 |
慶祝人士 | 東亞、東南亞、其他世界各地華人 |
類型 | 東亞傳統節日、華人傳統節日 |
重要性 | 農曆一年之始 |
2006年日期 | 1月29日 |
2007年日期 | 2月18日 |
2008年日期 | 2月7日 |
慶祝活動 | 拜年、貼春聯、發紅包、燃放鞭炮、舞龍舞獅、家庭團聚 |
相關節日 | 除夕 |
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開始的節日,是东亚許多地区傳統上慶祝新的一年的節慶。並為中国大陆、澳門、香港、台灣、朝鲜、韓國、蒙古、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等地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節的传统名稱為新年、大年,但口頭上多稱过年;古时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農曆新年則称为“元旦”,意即一年的頭一天。
中国辛亥革命後,民国政府废阴历改以阳曆纪年,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但因民间的坚持而未果。后在袁世凯主政期间,将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老百姓照旧“过新年”,作家们照旧写“过元旦”。“春节”一词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之后。农历新年现在也被稱為農曆新年、舊曆年。亞太地區中,日本陰曆天保暦在明治维新後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陽曆計日,原來的陰曆便稱之為旧暦。人民的慶祝活動也只在西曆元日起的三天國定假日。不過在沖繩縣以及鹿兒島縣的奄美諸島等部份地區仍有旧正月的慶祝活動。同樣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如韓國及越南,即使官方曆法改用了西曆,官方及民間仍然有農曆春節的慶祝活動。
春節在越南語稱「Tết Nguyên Đán」(節元旦)、日語稱「旧正月」、韩语稱「설날」(即新年之意)。
目录 |
[编辑] 定義
春節的定義有四種:
- 最狹義的說法,春節僅指正月初一。
- 第二種說法是配合政府訂定之假期,大致以除夕至正月初三為春節假期。
- 第三種是傳統習俗上的春節,從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直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 最广义的定义是指从腊月初八腊八节开始,一直到二月初二龙抬头结束。民间有“没出正月就算过年”的说法。
[编辑] 别称
- 古代人称呼正月初一为元旦。意思是说第一天的白天。春节还有许多别称包括:
[编辑] 历史
- 上古:有说法说尧舜时期已有类似春节的庆祝活动,但是未成规模。
- 殷商: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祭神、祭祖活动。
- 西周:春节期间开始有农业庆祝活动。
- 汉朝:形成正式春节礼仪。
- 汉朝:开始有爆竹(烧竹子)。
- 汉朝:团拜礼仪。官员朝贺天子。
- 魏晋:开始有鞭炮。
- 魏晋:开始有守岁习俗。
- 五代·后蜀:开始有春联。蜀太子题写的“天垂余庆,地接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
- 宋朝:开始使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 民国: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
- 民国: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
- 文革:文革期间曾经制止工人歇班
[编辑] 假日
- 以往在華人社會春節是最重要的節日,雖然今天的春節在很多地方已被聖誕節等西方節日看齊,但仍然是高度受重視的節日之一。
- 在臺灣及中國大陸,春節均為法定假日。
[编辑] 日期
春節在各地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主。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和其他東亞各國一樣過舊曆年,但1873年之後日本改採格里曆,原本的新年活動亦隨之更改到公曆1月1日。參見日本新年。
傳統上,每個農曆年都有一隻動物作為當年象徵,稱為十二生肖;陰、陽曆對照表如下:
生肖 | 地支 | 春節日期 | |
---|---|---|---|
鼠 | 子 | 1996年2月19日 | 2008年2月07日 |
牛 | zh-hk:丑;zh-cn:丑 | 1997年2月07日 | 2009年1月26日 |
虎 | 寅 | 1998年1月28日 | 2010年2月14日 |
兔 | 卯 | 1999年2月16日 | 2011年2月03日 |
龍 | 辰 | 2000年2月05日 | 2012年1月23日 |
蛇 | 巳 | 2001年1月24日 | 2013年2月10日 |
馬 | 午 | 2002年2月12日 | 2014年1月31日 |
羊 | 未 | 2003年2月01日 | 2015年2月19日 |
猴 | 申 | 2004年1月22日 | 2016年2月08日 |
雞 | 酉 | 2005年2月09日 | 2017年1月28日 |
狗 | 戌 | 2006年1月29日 | 2018年2月16日 |
豬 | 亥 | 2007年2月18日 | 2019年2月05日 |
正月的一些日子亦有不同的別稱:
- 初一為雞日
- 初二為狗日
- 初三為豬日
- 初四為羊日
- 初五為牛日
- 初六為馬日
- 初七為人日
- 初八為榖日
[编辑] 起源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一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過春节的风俗。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況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节日的时间相信和农业劳作影响有关;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穀穗成熟的形象。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一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不同时期春节的时间也不一样。夏朝为岁首;商朝为四季大祀中的冬祀。也有说古代所谓“春节”,意思是春天的节序,曾经还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有时也泛指整个春季。汉武帝时推行太阳历,才明确规定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以之为夏历新年。[1]
春节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間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编辑] 小年大年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参见讨论页中的说明),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亦有 敬神如在。
- 在中國北方,一般在農曆臘月(十二月)二十三日過小年。但在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同樣是漢族聚集地的省份,則往往於農曆臘月(十二月)二十四日過小年。因此,農曆小年在中國南北方不同地區並非是同一天。
-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编辑] 傳說
相傳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與一個叫做「年」的怪獸有關。
[编辑] 饮食
[编辑] 各地习俗
參看:Category: 新春習俗 春节的习俗多种多样。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新年”即将到来的信号。传统上,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参见腊八节
-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 拜神、送神、烧香、燃烛、挂灯笼。
- 拜祖先,上坟。
- 用柚子葉來洗澡。
- 大掃除。一般在年廿八進行,即新年前2天至3天,該日要把家里打扫干净,迎接春节。廣東俗語稱「年廿八,洗邋遢」。
- 贴上揮春、春联、年画,一些农村还要贴窗花。
- 倒贴福字:刚识字的小孩子会说“福倒了”,大人们说“没倒”,小孩子会执拗的说“倒了!福倒了”,这么说代表福到了,很吉利。
- 守岁。
- 有些地方有賣懶的習俗,即「賣掉懶惰」,例如把麵糰放在椅子上,叫小孩坐上去,黏住屁股,象徵讀書時不會離開座位。
- 放鞭炮(炮仗)。
- 放煙花。
- 互相拜年。华南地区的一些傳統是初一後輩到長輩處拜年,通常是回男家。初二則回女家拜年,開年,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會在年初四繼續。
- 派紅包。(压岁钱)
- 踩高跷。
- 買年花。
- 敲锣打鼓。
- 阖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参见春运、恐归族
- 年初三不拜年,香港習俗。年初三又名赤口,傳統上人們儘量不往人家拜年,免生口角。在香港,很多善男信女會到沙田車公廟祈福,轉轉風車,意喻轉出好運,祈求新的一年行好運,老少平安。
- 不買鞋。廣東民間習俗,指農曆一月不應購買鞋(因為「鞋」與廣東話的「唉」聲相似)。
- 吉祥話。春节期间,民众见面都要说恭賀话。例如:恭喜發財、年年有餘、歲歲平安、步步高昇、大吉大利。
- 不动刀。中国大陆的一些农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 不洗澡,不打掃。一些傳統中,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或洗頭,也不能打掃,以免洗走或掃走運氣。
- 除舊迎新。添置一些新衣裳。
- 年初五迎财神,传说财神会在这一天下凡送福。这一活动在中国南方非常盛行,90年代以来,某些大城市初五凌晨燃放的烟花爆竹规模已不下于除夕。
[编辑] 北京等地
除夕晚上传统上和好饺子面切好饺子馅为初一包饺子做准备,因为初一不可动刀。自80年代起,除夕晚上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许多家庭的传统。因为其节目质量下降以及其他娱乐节目增多,现在也有许多家庭到餐馆过年。 初一早晨包饺子。傳統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區的傳統)老人初一是不出門的,親友、同事互相拜年。
- 初二:要祭財神,要吃「元寶湯」(餛飩)
- 初三:祭祖,一般父母一方已經去世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娘家祭祖,并順帶拜年。跟清明的“上坟”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但在河北等地的农村,这一天同样是要“上坟”的,一般都要带上点心,酒等祭品给已故祖先进行祭祀,并且放鞭炮让祖先“过年”。一般上坟只允许儿女等进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则不参与祭祖。
- 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娘家拜年
- 初五:窮日,在中國北方,這一天一般沒有人出門拜年,因為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從春節開始直到這一天才能把家裏的垃圾掃出門,然後放鞭炮慶祝;有一副對聯“一脚踢出窮鬼去,雙手迎進財神來”即爲對此風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輕人會在這一天舉行朋友或同學聚會。
- 初六:開市
- 初七:過人勝節
- 初八:祭星。现在北京的各个庙会活动通常从初一开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结束。
[编辑] 广东
广东有“飘色”活动。
[编辑] 香港
- 初一前:到各區花墟,年宵市場購買年花或賀年物品。
- 年廿八:大掃除。
- 年三十晚:吃團年飯。
- 初一:到廟宇上頭香、花車巡遊匯演、賀歲盃足球賽(初賽)
- 初二:維多利亞港賀歲煙花匯演
- 初三:賀歲賽馬、到沙田車公廟祈褔
- 初四:賀歲盃足球賽(決賽)
- 十五:元宵節,很多公園會有掛花燈,猜燈謎等活動,吸引不少民眾遊逛。
- 其他活動:至大埔林村許願樹參觀及祈福;往車公廟祈福;往黃大仙祠祈福;往圓玄學院拜太歲及看年花。(一般是在年初三)
[编辑] 台灣
- 冬至:台灣本地舊俗,冬至已開始有年節氣氛,當天祭祖,稱為祭冬,部分宗親組織也會於當天集會聚餐。當天可以打開祖宗牌位清理,所以許多家族亦藉由此日檢視神主,抄錄資料作為族譜依據。
- 尾禡:俗寫為「尾牙」,於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各公司行號則藉此聚餐,酬謝員工辛勞。早期尾牙聚餐有避開雞頭之習俗,避免有開除的暗示。近年來,台灣大企業尾牙聚餐則聘請影視歌星演出,並有高額獎金、股票摸彩,成為台灣媒體矚目焦點。
- 送神:農曆十二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焚燒雲馬紙為神祇坐騎,返天過年,依例會準備果實甜湯。送神之後,方能打掃神明廳,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爐、除去舊門神,準備換新。香爐中的香灰須於當日重新篩濾過,門神則隨送神焚燒金紙時焚去。而台灣本地舊日傳說,送神之後,廿五日天神會下凡代替上天述職神祇巡視,所以當日不可當天曝曬褻衣。
- 除夕:依農曆十二月大小月,台灣話稱為二九暝或三十暝。過年前數日,各家便開始蒸年糕,年糕有甜鹹之分,稱為甜粿、鹹粿。甜粿以糯米作成,亦有添加紅豆者,俗諺稱「吃甜甜,好過年」;鹹粿則以在來米製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喪事者則不做年糕,由親友鄰朋致贈。通常台灣民間都在除夕當天或前一、二日更換春聯、門神,隨時代演進,亦有不貼春聯,只貼「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賀春釐」等賀語紅紙者。除夕當天需祭拜地基主,又稱「拜門口」,而後祭祀神明及祭祖。祭神後,會於神明像上貼上春花;祭祖之後,則會擺上發糕及米飯各一,插上紙作的紅花,稱為「飯春仔」。當晚則圍爐,並吃長年菜。所謂長年菜一般是帶根的菠菜,也有用芥菜者。依舊俗,農業社會中一年的欠債,須於除夕前還清。所以台灣俗諺中調侃手頭經常窘迫的人為「天天二九暝」。
- 初一:出門拜年,稱為「行春」,一般而言都會依農民曆決定出行方向及開門、關門的時辰。當天台灣人通常會前往廟宇、佛寺燒香,祈求新年吉祥。
- 初二:為回娘家之日,依舊俗,初二之前,已出嫁之女子不得回娘家,據稱會分掉娘家之福。然隨時代進步,近年來台灣婦女團體努力推展女兒回家過年的新觀念。
- 初三:為老鼠娶妻之日,當天依例需早睡。
- 初四:接神之日,慣例選在近傍晚之時,俗諺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說。接神之後,當年生肖沖犯太歲者,則安上太歲符,現台灣諸多廟宇亦設有太歲廳,供奉值年星君,供信徒登記祭祀。
- 初五:開市,各行各業開張營業。
- 初九:傳說為道教玉皇大帝聖誕,稱為「天公生」,當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時後,各家便開始祭祀,一夜之中,各地鞭炮聲連緜不斷。
- 十五:元宵節,台灣元宵舉行觀光燈會已成風尚,每年依生肖製成巨型主燈,成為焦點。各地尚有台北縣平溪放天燈、野柳王爺洗港祭儀、台東炸玄壇爺(炸寒單爺)、台南縣鹽水蜂炮等活動。
- 台灣年俗唸謠: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吃食,十一請囝婿,十二查某囝轉來拜,十三吃泔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
[编辑] 革命化的春节
文化大革命時,中国大陆政府要求群众“移风易俗”,“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春节之际要抓革命、促生产,大干到腊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脚,除夕吃忆苦饭,初一早上就出工。
[编辑] 少数民族习俗
- 满洲的鄂伦春族,在初一的早晨,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互相斟酒,晚辈给长辈叩头,平辈互相请安。初二、初三举行赛马活动。正月十五全家人一起品尝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鄂伦春族人会进行互相抹黑脸的活动。晚辈给长辈抹黑脸之前要先叩头。
[编辑] 公共假期
基本上,有為數可觀的華人的國家都將農曆新年定為公共假期。
[编辑]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正月首3天,另外通过和相邻两个周末的倒休,春节假期一般由除夕下午一直持续到初七。
[编辑] 香港及澳門特別行政區
正月首3天。如果正月首3天中任何一天碰巧是星期日,大除夕會被納入公眾假期,例如2007年的農曆正月初一(2月18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大除夕(2月17日)被納入公眾假期。
[编辑] 台灣
除夕及正月首3天,若除夕或正月初一遇到星期六或星期日,則正月初四(及初五)補假,如2007年農曆除夕(2月17日)及正月初一(2月18日)正好為星期六、星期日,因此正月初四(2月21日)、初五(2月22日)均納入連續假期。
[编辑] 馬來西亞
全部州屬在正月首2天為假期。
只有吉蘭丹、登嘉樓這兩個州屬正月初一休假一天。
[编辑] 新加坡
正月首2天。
[编辑] 越南、泰國、韓國
正月首3天。
[编辑] 春節的限制
- 在香港、中國大陸的一些大城市、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燃放鞭炮是違法的。但是从2006年开始大陆的大城市部分解禁燃放烟花爆竹,即在包括春节在内的几个重大民族传统节日允许在限制燃放地点之内燃放。
- 在馬來西亞雖然燃放鞭炮是違法的,但是少數的馬來西亞民眾仍然不管該條例,在農曆新年期間燃放鞭炮。
- 在澳門則設有指定地點給市民燃放煙花,以免影響民居。而在香港則全面禁止,只有政府安排下在正月初二晚施放大型煙花。但是一些圍村等偏遠地方仍有一些人違法施放煙花。參看香港賀歲煙花匯演
[编辑] 文学
[编辑] 对联
[编辑] 诗词
- 唐: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
- 宋:杨元咎《双雁儿·除夕》:“劝君今昔不须眠,且满满,泛(舟光)船。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
- 金:元好问:“三十七岁今日过,可怜出处两蹉跎。”
[编辑] 短信
- 现代的短信,丰富了春节内容,成为现代春节文学的主要成分。春节贺年短信有幽默、量大、反映社会现象、更新速度快等特点。
[编辑] 参考文献
- 中国华侨出版社《中国民俗》,作者:小雪、贺炜。ISBN: 7-80120-587-1/G.252
[编辑] 参考文献
- ↑ 黄世平,《中国传统天文历法通书》,三环出版社,1991年11月,ISBN 786564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