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曹禺(1910年—1996年)是中国現代剧作家以及戏剧教育家,他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本名萬家寶,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其父曾是黎元洪的秘书。1922年,曹禺入讀南開中學,並參加了南開新劇團。1928年,曹禺入讀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轉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學系,其後又曾就讀於清华研究院。他中学时就有过排演和翻译话剧的经验,21岁时开始了剧本《雷雨》的创作,背景取于民國時期的天津。其筆名是取自他本名中的“萬”的正體字,拆为“草”和“禺”,草换为曹,“萬”就成了“曹禺”。
曹禺的代表作包括其處女作《雷雨》、還有《原野》、《日出》、《北京人》。中共建政後,曹禺曾经担任过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还写了《胆剑篇》和《王昭君》两个剧本。
[编辑] 作品
- 《雷雨》(1933年)
- 《日出》(1936年)
- 《原野》(1937年)
- 《全民總動員》(1938年,与宋之的合著,又名《黑字二十八》)
- 《蛻變》(1939年)
- 《正在想》(1939年)
- 《北京人》(1941年)
- 《家》(1942年)
- 《鍍金》(1943年)
- 《柔密歐與幽麗葉》(1943年)
- 《橋》(1946年)
- 《明朗的天》(1954年)
- 《膽劍篇》(1961年,与于是之等合著)
- 《王昭君》(1978年)
[编辑]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