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特 (电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hk:波叔出城:哈薩克鄉下佬去美國搵著數;zh-tw: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zh-cn:波拉特
zh-hk:波叔出城:哈薩克鄉下佬去美國搵著數;zh-tw: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zh-cn:波拉特 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 |
|
![]() 原版宣傳海報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Larry Charles |
監製 | Monica Levinson Dan Mazer Jay Roach |
編劇 | zh-cn:沙查·巴隆·科恩;zh-tw:沙查·巴隆·科恩;zh-hk:沙格·畢朗·高漢 Peter Baynham Anthony Hines Dan Mazer |
演出 | 沙查·巴隆·科恩 基尼夫·大衛頓 Ozan Hassan Luenell 彭美拉·安德遜 |
音樂 | Erran Baron Cohen |
攝影 | Luke Geissbuhler Anthony Hardwick |
剪輯 | Craig Alpert Peter Teschner James Thomas |
發行公司
|
20世纪福克斯 |
上映日期
|
![]() ![]() 2006年11月1日
![]() 2007年3月30日 |
片長 | 84分钟 |
國家 | 美国 |
語言 | 英语 |
預算 | $18,000,000 美元 |
各地片名翻譯 | |
中國大陸 | 波拉特 |
香港 | 波叔出城:哈薩克鄉下佬去美國搵著數 |
台灣 | 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 |
All Movie Guide zh-cn:信息;zh-tw:資訊(英語) | |
IMDb zh-cn:信息;zh-tw:資訊(英語) |
《zh-tw: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 zh-hk: 波叔出城:哈薩克鄉下佬去美國搵著數; zh-cn: 波拉特》(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片名原意為「zh-hk:波叔;zh-tw:芭樂特;zh-cn:波拉特:为建设伟大祖国zh-cn:哈萨克斯坦;zh-tw:哈薩克;zh-hk:哈薩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是2006年上映的一部美國喜剧电影,由英国喜剧演员沙查·巴隆·科恩饰演。该片以伪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哈萨克斯坦记者「芭樂特」在美国的旅行故事。
目录 |
[编辑] 故事梗概
该片讲述「波叔」(Borat)离开在哈萨克斯坦的家前往美国,并遵照哈萨克斯坦信息部的吩咐摄制纪录片。他留下自己的母亲、妻子和村子裏的强奸犯,与胖子制片人Azamat一起上路。片中表现了波叔與美国人進行採訪及交流的场景。拍攝期間,受訪者都以为波叔真的是一个不懂美国习俗的外国記者。
刚来到纽约,波叔在电视上看到《海滩游侠》(Baywatch)的片段,立刻爱上巨胸女主角帕米拉·安德森。後來,波叔得知家乡的妻子死去,便学會驾驶,买下一辆旧雪糕車,前往加州洛杉矶寻找彭美拉。他駕車的原因是因為製片人Azamat認為犹太人制造了9/11事件,不敢再坐飞机。波叔立志要“取得”彭美拉的“vahjeen”(英文諧音處女),娶她为妻。
游历全国期間,波叔一直为纪录片尋找拍摄素材。他訪問過女权主义者、同性恋游行人士、政治家、一群玩Cee-Lo骰子賭博遊戲的黑人男生见面。另外,他在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打断主持,又在牛仔竞技比赛中,大唱「哈萨格斯坦国歌」(曲調實為美国国歌,歌詞則完全虚构)。他在犹太人开设的小旅馆过夜,并嘗試买枪保护自己,以防犹太人袭击。不過,由于波叔不是美国公民,不能买槍,他于是买了一头熊,把头切下来放在旅馆冰箱裏。波叔又在美國南部参加了上流社会晚宴,拜访了古董店,毁坏了很多玻璃品和陶器。
回到酒店,波叔看到Azamat拿着彭美拉的照片手淫,兩人裸着身體打架,打到走廊、电梯,到最后打到正在进行活动的舞会会场,才被保安制止。
Azamat得知波叔去加州的目的后,气愤地抛弃了波叔,拿着他的护照、钱和之前買的熊离开。波叔十分低落,与三个南加州大学的学生交谈時,看到了彭美拉主演的色情片《Pam and Tommy》。波叔得知彭美拉不是处女,心灰意冷,烧掉了彭美拉的杂志。
第二天,波叔误入基督教五旬节运动的活动,见到了共和党国会议员Chip Pickering和现任密西西比高院法官James W. Smith, Jr.。波叔在活动中学着原谅Azamat和彭美拉。后来,他与一群教友乘巴士到了洛杉矶,波叔看到Azamat在街头扮演20世紀初美國笑匠奥利维·哈代(Oliver Hardy),但以為Azamat正在扮演希特拉。两人最後和解,回到酒店;Azamat告訴波叔怎麼把彭美拉得到手。
波叔最後在加州zh-tw:橘郡;zh-hk:橙縣;zh-cn:橙县的维珍音乐店签名活动,见到梦寐以求的彭美拉。波叔藉故向彭美拉展示本國“传统结婚麻袋”时,将彭美拉强行塞进麻袋。场面一片混乱,波叔追着受惊的彭米拉到停车场,才被保安制服。波叔後來娶了在路上认识的黑人妓女Lunenell(由同名女喜剧演员饰演)为妻,一同返回哈萨克斯坦老家。
[编辑] 制作
本片大部分场景没有剧本指导,大部分角色人物都不是专业演员,只有波叔、Azamat、帕米拉·安德森(科恩的老友[1])、妓女Luenell、店主Ashwin、波叔家庭成员、以及告知波叔妻子去世消息的电报报信员,是專業演員。
片中关于哈萨克斯坦的描述,与该国真貌几乎毫無联系。片中,波叔家乡的村庄实际上是在罗马尼亚的歌羅德村(Glod)拍摄的。饰演波叔妻子的女演员,則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而移民到罗马尼亚的哈萨克斯坦人。波叔邻居叫「努尔苏丹·图亚克拜」,实际上是哈萨克斯坦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和反对党的扎马可汗·图亚克拜两人名字的混合體。片中有被指是哈萨克斯坦总统的大幅照片,其实是阿塞拜疆总统盖达尔·阿利耶夫。
片中并没有使用哈萨克语,据称是说哈萨克语的對白其实是罗马尼亚语。片中使用的西里尔字母是俄语形式,而非哈萨克语形式,而且片中书写的“哈萨克语”不是拼写错误,就是胡言亂語。例如,宣传海报上写的“BORДT”,就使用了西里尔字母的D代替英文的A。另外,波叔自己使用的則是拙劣的希伯来语。扮演其拍档Azmat的基尼夫·大衛頓(Ken Davitian)使用的是有东部口音的亚美尼亚语[2]。另外,片中使用的一些词语还取自斯拉夫语族,例如波叔的招牌問候語"jagshemash"(jak się masz)和 "chenquieh"(dzienkuje)[3]則分別是波兰语(或相关语种)的“你好吗”及“谢谢”。波叔介紹自己家的時候对自己的牛说 "Tishe",但该词在俄语、南斯拉夫语和捷克斯洛伐克语中表示“安静”(分別拼作тише及tiše)。
据报道,整个电影制作过程中,波叔的古怪行導致了91次报警。[2]
[编辑] 其他
-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对该片的反应在《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关于推广国家活动的文章中论及。
- 影片中波拉特的灰色西装在整个摄制过程中都没有清洗过,因为这套西装要有“外国的味道”。[來源請求]
- 影片中令波拉特出洋相的自动扶梯是在南卡罗莱纳州哥伦比亚的机场(片中表现为纽约的JFK机场)。
- 波拉特在片中想要购买来“杀犹太人”的枪是以色列沙漠之鹰。
- 当以色列记者采访沙查·巴隆·科恩在片中为什么使用希伯来语时,科恩回答说:“噢,我看你在说哈萨克语!”[4]
[编辑] 获奖情况
- 最佳影片提名(音乐剧及喜剧)。
- 最佳男演员奖得主(音乐剧及喜剧), 沙查·巴隆·科恩。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5]
- 最佳男演员奖得主, 沙查·巴隆·科恩。
广播影评人协会[6]
- 最佳喜剧电影奖得主
旧金山影评人协会[7]
- 最佳男演员奖得主, 沙查·巴隆·科恩。
多伦多影评人协会[來源請求]
- 最佳男演员奖得主, 沙查·巴隆·科恩。
英国影评人协会[來源請求]
- 年度最佳英国男演员提名, 沙查·巴隆·科恩。
获选十大影片
[编辑] 外部连接
[编辑] 参考资料来源
- ↑ Pam was in on 'Borat' joke,纽约邮报,2006-11-08。於2006-11-15檢閱。
- ^ 2.0 2.1 Trivia for 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 - IMDB - 於2006-11-09zh-tw:造;zh-cn:采訪。
- ↑ [1]
- ^ 4.0 4.1 "Nominations & winners", 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 2006年
- ↑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nnounce 2006 award winners,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 2006.
- ↑ Nominees 2006, 广播影评人协会, 2006.
- ↑ 2006 San Francisc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旧金山影评人协会,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