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泰國古稱暹羅,先民原居住在中国云南一带,为逃避蒙古入侵而南下迁居中南半岛。
14世纪中叶,阿瑜陀耶王国(大城王国)取而代之。泰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很大。
18世纪,华裔郑信建立吞武里王朝,后来拉玛一世拿握政权,建都曼谷,史称zh-cn:却克里;zh-tw:却克里王朝(曼谷王朝)。
16世纪西方列强来到泰国,直至19世紀末,英法兩國已經分別在暹羅東西兩邊建立英屬印度和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1896年英法簽訂〈關於暹羅等地的宣言〉,將暹羅列為兩個殖民地之間的「緩衝國」,其後英法於1904年劃定勢力範圍:湄南河以東為法國勢力範圍,以西為英國勢力範圍。雖然暹羅沒有成為列強殖民地,但仍然受到英法的諸多壓制。
曼谷王朝的拉瑪四世(1851年至1868年在位)開始國家開放政策,至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1868年至1910年在位)借鑒西方國家經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來適應殖民國家對暹羅施加的壓力。1932年6月,在一次不流血革命后,暹羅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1939年改名泰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時泰国倾向日本,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泰國簽訂〈日泰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佈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份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佔領地割讓給泰國。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泰國隨即在翌日宣佈:「泰國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泰國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的主要軍事盟國,在經濟﹑軍事等有親切關係。在東南亞地區泰國亦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該國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始創國之一,亦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予。
2006年4月2日的议会选举遭到三大反对党的联合抵制,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4月5日,泰国看守内阁总理他信在内阁特别会议上指派副总理奇猜·万那沙提暂时行使看守内阁总理职责。[1] 5月8日,泰国宪法法院裁定,泰国选举委员会在组织4月2日国会下议院选举中“有违法和违宪行为”,因此选举结果无效,应重新举行国会下议院选举。[2]
9月19日,军方发动政变,解散他信内阁,由国家管理改革委员会接管国家政权。[3]9月22日,陆军司令颂提出任管理改革委员会主席。[4]10月1日,管理改革委员会颁布临时宪法并立即生效,管理改革委员会更名为泰国国家安全委员会。[5]10月9日,以素拉育·朱拉暖为临时总理的临时内阁宣誓就职。[6]10月20日,临时立法机构泰国国民立法大会成立。[7]
[编辑] 參閱
亚洲历史 |
---|
阿富汗 - zh-cn:阿拉伯联合酋长国;zh-hk:阿聯酋;zh-tw: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阿曼 - 阿塞拜疆 - 澳门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林 - 不丹 - zh-cn:朝鲜;zh-hk:北韓;zh-tw:北韓 - 菲律宾 - zh-cn:格鲁吉亚;zh-hk:喬治亞;zh-tw:喬治亞 - 哈萨克斯坦 - zh-cn:韩国;zh-hk:南韓;zh-tw:南韓 - 吉尔吉斯斯坦 - 柬埔寨 - zh-cn:卡塔尔;zh-hk:卡塔爾;zh-tw:卡達 - 科威特 - zh-cn:老挝;zh-tw:寮國;zh-hk寮國;zh-sg:寮国 - 黎巴嫩 - 马来西亚 - 蒙古 - 缅甸 - 孟加拉国 - 尼泊尔 - 日本 - zh-cn:沙特阿拉伯;zh-hk:沙地阿拉伯;zh-tw:沙烏地阿拉伯 - 斯里兰卡 - 塔吉克斯坦 - 台湾(中华民国) - 泰国 - 土耳其 - 土库曼斯坦 - zh-cn:乌兹别克斯坦;zh-hk:烏茲別克;zh-tw:烏茲別克 - zh-cn:文莱;zh-tw:汶萊;zh-hk:汶萊 - 香港 - 新加坡 - 叙利亚 - zh-cn:也门;zh-tw:葉門;zh-hk:也門 - 亚美尼亚 - zh-cn:阿塞拜疆;zh-tw:亞塞拜然;zh-hk:亞塞拜然 - 伊拉克 - 伊朗 - 以色列 - 印度 - 印尼 - 约旦 - 越南 - 中华人民共和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