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城市是辽宁省鞍山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面积2734平方千米,人口108.5万。邮政编码114200。市人民政府驻海州街道。
目录 |
[编辑] 地理
海城市位于辽宁省南部,辽河下游东岸,辽东半岛北部。地处东经122°18′-123°08′,北纬40°29′-41°11′之间。行政区域东西长80公里,南北宽44公里。全境年平均气温10.4℃,降雨量691.3毫米,温带季风性气候。
[编辑] 历史
海城有旧石器时代小孤山洞穴,新石器时代析木石棚墓葬遗址。战国时期,海城地区隶属于燕国的辽东郡。秦统一中国后,仍属辽东郡。汉代属辽东郡和玄菟郡,于境内设新昌、辽隧、安市3县,东汉一度改属乐浪郡。西晋沿袭汉制置新昌、安市2县。高句丽占据辽东后,海城为高句丽腹地。自晋至隋260余年间,境域为高句丽之卑奢城地。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王朝收复辽东,海城为大唐安东都护府管辖。辽代,隶属辽东道,于境内置海州、铜州、耀州,同设临溟、仙乡、析木、岩渊4县,并在海州置南海州,兼置临溟县为州治。海城之名源于海州至此始。金代,改海州为澄州,辖临溟、析木2县。元代,属辽阳路,于境内置海州巡检司。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在旧海州临溟县置海州卫(今牛庄),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改海州为海城,属辽阳府管辖。顺治十四年(1657年)辽阳撤府后,改属奉天府(今沈阳)。中华民国初期,划属奉天省辽沈道。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海城县隶属辽宁省。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伪满政府改辽宁为奉天省,海城县遂改属奉天省。1937年,伪满政府撤销营口县,以辽河为界,其东划归海城县,西划归盘山县。1945年日本投降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海城县民主政府,隶属于辽宁省辽南行政公署。1946年4月,国民党支部政府改东北为九省,海城县仍隶属辽宁省。 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城县。1948年2月,在县境地内另置牛庄县,县政府设在今牛庄镇;同年底,牛庄县撤销。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后,海城县划属辽东省管辖(省会在今丹东市)。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海城县归辽宁省辽阳专署领导。1959年改属鞍山市。1965年又转属辽南专属(专署驻盖州市)。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海城县人民委员会(即县政府)被撤销,于1967年3月成立海城县革命委员会,隶属于营口市。1973年又转属鞍山市。1980年7月,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县人民政府。1985年1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海城县,成立海城市(县级市),隶属于辽宁省鞍山市至今。
[编辑] 行政区划
下辖4个街道、23个镇,53个社区居委会、572个村委会:
- 街道办事处:海州街道、兴海街道、响堂街道、东四街道。
- 镇:孤山镇、岔沟镇、接文镇、析木镇、马风镇、牌楼镇、八里镇、毛祁镇、英落镇、感王镇、西柳镇、中小镇、王石镇、南台镇、甘泉镇、大屯镇、腾鳌镇、耿庄镇、牛庄镇、西四镇、望台镇、温香镇、高坨镇。
[编辑] 交通
长大铁路纵贯南北,沟海,海岫铁路连通东西
沈大高速公路、哈大公路,大盘公路贯境
[编辑] 物产
有丰富的菱镁、滑石等矿藏资源。著名特产有南果梨。
[编辑] 经济
2003年,全市GDP226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7.4亿元,其中80%以上来源于民营经济。市场经济比较发达, 西柳服装市场、南台箱包市场、蛋禽市场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
[编辑] 著名人物
清朝平南王尚可喜,民国时期北洋军阀首领张作霖、爱国将军张学良,建国后有政协全国委員會副主席吕正操等人。
[编辑] 参阅
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行政区划(省会:沈阳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