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供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澳門供水是指澳門的供水歷史和狀況。澳門的水資源嚴重缺乏,不能單靠降雨來提供充足的食水。澳門居民之用水需求自1932年開始由專營機構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所負責,絕大部分原水依賴中國廣東省珠江主流的西江供應,只有小部分來自降雨。2005年,兩部分的比例分別是98%來自廣東省供應,降雨則佔2%。[1]
目录 |
[编辑] 沿革
澳門市民早期的淡水來自水井、河流、地下水和貯載降雨等天然水源,直至1924年澳葡政府才於松山的鱷魚潭建造澳門第一個公眾水庫。但由於該水庫體積小,故只有限度供應自來水。六和自來水公司曾在1928年成立,首創自來水公司先河。其後在1932年,私營的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食水以極基本及簡單的方法供應。三年後,澳葡政府與MELCO公司簽訂了長達60年的供水專營合約,並於1935年8月1日正式運作。青洲自來水廠在1936年7月19日啟用,來自青洲河的原水經淨化處理供應市民。其後青洲泵房擴建、新口岸水塘亦告建成。
隨著廣東省珠海幾個水庫輸水工程相繼建成,廣東省的銀坑水庫和竹仙洞水庫正式在1960年開始對澳門供應原水。1963年,廣東省出現嚴重旱災,澳門的食水供應出現緊張。澳門自1966年開始向珠海購買原水,以應付社會發展的需要。1967年1月初澳門左派發動罷市,廣東省更停止對澳門供應食水以迫使澳葡政府屈服。1968年後,前山水壩、吉大水庫、南屏河和大鏡山水庫相繼向澳門供應原水。雖然社會需求日增,但自來水公司卻由於資金不足和技術落後等問題,其供水能力不敷應付人口及經濟增長的需求,其水質安全問題更困擾居民。1980年,青洲泵站更因受工廠廢水污染而被迫關閉。直到1982年,法國利安杜美思集團和周大福企業有限公司組成的中法水務有限公司,並取得85%的控股權而入主自來水公司。1985年6月,改組後的自來水公司與澳葡政府簽訂為期25年的“食水供應公共服務專營合約”。自來水公司改組後,其技術和資源獲改善,同年水質即首次符合歐洲共市飲用水標準。自磨刀門供水工程在1988年完成後,澳門較長久的可靠水源基本上得到保證。1998年,位於漁翁街的新口岸水塘新水廠第一期投入運作。隨著兩個位於氹仔的配水庫在2000年建成,澳門離島的供水穩定性亦大大加強。2006年由於鹹潮問題,廣東省及珠海市政府進行平崗工程計劃把竹銀水庫、馬敦水庫、月坑水庫、平崗泵站和竹洲頭泵站連通,進一步增加水源系統調鹹能力,而澳門抽取原水的取水口亦在2007年由磨刀門北移20公里至平崗。[2]
[编辑] 淡水資源
在沒有自來水飲用之前,澳門居民主要是飲用井水的。現今澳門居民所飲用的食水均是自來水,主要是由廣東省供應。原水首先自磨刀門水道經珠海掛定角吸水口,以重力方式輸往洪灣抽水站,再引入竹仙洞水庫,最後通過輸水管輸送到澳門的青洲食水處理廠。多餘的原水則輸往新口岸水塘或再引到石排灣水塘作儲備。另外,雨水還會儲存於石排灣水塘、九澳水庫及黑沙水庫。[3]
現時澳門各儲水設施和儲水量如下:
- 新口岸水塘:200萬立方米
- 石排灣水塘:45萬立方米
- 九澳水庫:50萬立方米
- 黑沙水庫:20萬立方米
[编辑] 供水處理
澳門現有三個食水處理廠,分別是青洲水廠、新口岸水塘水廠和路環水廠。青洲水廠和新口岸水塘水廠主要供給澳門半島及氹仔低區部份;路環水廠則供應路環及氹仔高區部份。自來水在輸送給用戶飲用前,會在水廠經過物理、化學處理及消毒等處理程序。
另外,澳門監控飲用水水質的機關是民政總署化驗所,專責在三個水廠、供水網收集和提取原水水樣進行微生物化驗和物理、化學分析來評估水質,確保水質符合歐盟標準。